第十三章 城战(第4/5页)
不再有下言。
糜竺不好意思催促刘备拔刀相助,便把求助的目光投向孔融。孔融拔刀相助了。他搂住刘备的肩膀亲热地说,刘兄你可是汉室宗亲啊,这天下事就是你家的事。现如今曹操恃强凌弱,要乱了这天下,刘兄你管还是不管?
刘备明白了。
明白之后是不明白。
不错,他是汉室宗亲,可这天下事就是他家的事吗?他有家吗?远在长安的皇家跟他有什么屁关系呢?
再有,他为什么要解徐州之围?如果说解北海之围是为了所谓的江湖名声的话,解徐州之围可没人对他景仰之情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啊……
这些问题,刘备都没想明白。
但其实,刘备最没想明白的,是一个人曹操。
曾经,曹操对刘备是欣赏有加的。
不仅对他欣赏有加,对关羽、张飞也欣赏有加。
所以在刘备眼里,曹操不仅是英雄,甚至是知音。
现如今,英雄一夜之间成魔鬼,知音说话间就要刀兵相见。刘备不能不踌躇。
踌躇于自己的两难选择,更踌躇于曹操的实力。几十万人马围住徐州,岂是公理、正义、良知等形而上的东西可以解围的?
毕竟,徐州之围不是北海之围,曹操也不是管亥啊。管亥可以死于关羽刀下,曹操能吗?最关键的问题是,关羽敢吗?温酒斩华雄时,曹操可是给过关羽机会的,关羽如此一个重情重义的人,他手中的青龙刀会砍向曹操的脑袋?!
刘备决定,不再蹚这混水。
孔融却决意要拉刘备下水。
因为只有刘备也下水了,孔融的义举才显得郑重其事和富有价值。他甚至向刘备幽怨地说,刘兄啊,我和陶谦过去虽然有交情,但这次出兵,并非是为了哥们义气,而是为了天下大义。我一个非汉室宗亲都有这份心,难道刘兄就没有这份心?
刘备不好意思了。
他只能继续找托词。说自己心中当然是有天下大义的。只是手上兵不多,总不成用这区区三千兵去以卵击石吧?刘备提议,孔融兄拉上人马先走一步,他刘某人这就去公孙瓒那儿借兵,然后跟上。
孔融笑了。
这是睿智一笑。
原因是他看穿了刘备的那一点心思。不过看穿归看穿,现在的形势是人心隔肚皮,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刘备真要耍赖逃走的话,他又能如何呢?
虽然他孔融是决意要拉刘备下水的,但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能不能下水其实跟拉者无关,只与他本人有关。
心中有水,不下也在水中;心中无水,浑身湿透也无济于事。
孔融独自带着人马上路了,只把一个难题留给刘备,让他去首鼠两端。
因为他相信,刘备是注定要首鼠两端的。
不为别的,只因为他是刘备。
刘备果然首鼠两端了。
说实话,刘备首鼠两端并不奇怪,奇怪的是有朝一日他突然不首鼠两端。这样一来的话就不符合刘备为人处世的风格了。
刘备的一生,事实上就是在首鼠两端间度过的。
只是这一次,他首鼠两端得实在无以复加。刘备原以为,他已下定决心,不怕牺牲,不再蹚这混水的。可孔融一走,留下他孤独一人时,他的决心又动摇了。
这是致命的动摇。
是事关他底线的动摇。
也是对他过去为人处世历史的一次质疑。
如果这样的时刻他要去做刘跑跑,那以前参与的那些国事活动还有什么价值呢?他汉室宗亲的招牌不砸手中了吗?更要命的是,他的江湖名声会变得臭不可闻!
这是刘备一千个一万个不能答应的。
如此这般地一想,刘备似乎将孔融留下的难题想明白了。救不救徐州是态度问题,救不救得了徐州是能力问题。也许他的三千兵马会毁于一旦,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兵马毁尽可复来,只要他的江湖名声得以升级!
此时的刘备觉得,这才是他的绝佳收获……
他开路了。目标是公孙瓒。
刘备正儿八经地借兵去了。
世上最大的赌注
公孙瓒不赞成刘备出兵。
这个和刘备私交甚好的官员从利益学的角度告诉刘备,出兵援陶是一桩零收益甚至是负收益的买卖。打赢了,徐州也不是你的;打输了,你将血本无归。最要命的一点还在于,不管是输是赢,你都与曹操结仇了。
这样的时代,与曹操结仇不是找死吗?同志,你走得够远了,赶快悬崖勒马吧。公孙瓒对刘备苦口婆心。
但是到最后,公孙瓒还是借给了刘备两千兵马,外加一个赵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