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从张良的故事谈起(第2/7页)

按照常理推论,一个人在做完了这样惊天动地的大事,全天下都在通缉他的时候,通常都会惊恐不安,草木皆兵,躲在家中或友人的庇护下不敢出来。结果在这一刻,各位看看他的神态,居然是在大街上“从容步游”!这孩子绝非常人,由此可见一斑。

他“绝非常人”之处在哪里呢?在他的“胆”。没有胆的人,怎么敢去刺杀秦始皇呢?但这时胆气过人的他,现在已是家财散尽,刺杀也失败了,已经一无所有。此时的张良,想必不会在思考晚餐该吃什么,而是在思索他的下一步该怎么办。

刺杀秦始皇的行动已经失败了,他的家财已经散尽了,他现在没有钱也没有力量了。但张良仍不愿意放弃他的志向,他还想为韩国报仇,那么下一步他该怎么办?

我们读这段文字,除了看张良处变不惊的胆气,最重要的是想这一刻他在思索什么。我要各位做的就是这件事,前面教各位,吕祖谦怎么读历史,左宗棠怎么读历史,现在就把那个方法用上。

这一刻,请把书合起来。想象你就是张良,你该怎么办?

好,我们现在想过了之后,再把书打开来。

故事的第一个道理

不用担心,你刚才想的事情在以后都没有应验,只是为了帮助各位了解张良的心境。因为接下来张良就要遇到他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他将会遇到他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人物。

每一个人的生命,或多或少都会碰到命运转折的机会。人跟人的成就差别,就在于能不能把握住这样的机会。有的人抓住了,从此一飞冲天;有的人没抓住,从此就只好自怨怀才不遇,蹉跎一生。

那么,张良又是如何呢?我们看他遇到了谁。

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

有一位老人家,朝着张良走了过来。为什么这里强调他“衣褐”呢?因为古代衣服的颜色与质地代表着一个人的身份地位,穿着褐衣的多半是低下阶层之人。像这样的一个人,一般人是看不上眼的。可是你们看看,这一段怎么写这位老父。

“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老父在张良面前,直接让他自己的鞋子掉到桥下去。

这里要细心揣摩。我问各位,从“至良所”这三个字来推断,各位认为老父和张良是偶遇,还是老父故意有目的而来的?

聪明的朋友从“至良所”三个字就知道,至少在太史公的认知之中,老父是有意而来的。而从后面所发生的事情来印证,他也确实是有意而来的。

老父让他自己的鞋子掉到桥下以后,回头跟张良说:“小子,到桥下面帮我把鞋子捡上来!”

一个穿着很穷酸的老人家,当着你的面故意让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叫你去捡鞋子,你会怎么做呢?

注意哦!这一刻,赶快再把书合起来。想象你就是张良,你该怎么办?

我们现在把书打开来,看看张良会怎么做。下面这六个字,绝对出乎各位意料。

良愕然,欲殴之。

张良当场觉得十分惊愕,想揍这位老人家一顿。

我每次读这一段都很想大笑,这才像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血气方刚的表现。从这个表现来看,张良就算再优秀,其实还是没有脱离年轻人的习性。

为什么呢?因为胆气够的年轻人,通常很难忍耐自己的血性,这样的人才会去刺杀秦始皇。

但是,张良有没有打他呢?

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没有打。

人都有感情,但人跟人之间的差别,就在于你是用感情控制理智,还是用理智控制感情。不要急,在后面我们还会花很多时间讲这一点,因为这和人的成就很有关系。

“为其老,强忍”,看到没有,因为这个老头子实在太老了,张良怕一拳打下去不知道会惹出什么麻烦,他现在还是被天下通缉的状态,能不惹麻烦就不要惹麻烦。张良忍下来了没有?忍下来了。可是你看这史书上写的,他是“强忍”。他不是自然而然忍下来,是强行让自己忍下来。他不但忍下来,还下去帮老父把鞋子捡上来,这就难能可贵了。

但老父的反应是什么呢?

是说“谢谢”吗?不是。

父曰:“履我!”

老父接下来说的是:“帮我把鞋子穿上!”

你看这句话讲得多不客气,不但没有道谢,还要张良帮他穿鞋。

合上书,想想如果你是张良,你该如何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