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七国之乱,大乱有大治(第3/6页)

不但腰杆子硬,刘濞的实力更硬。当年刘邦之所以册封刘濞,是因为吴国的南边,就是汉帝国册封的异姓王长沙王,再往南,就是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南越政权。当时的西汉帝国,长沙国是西汉抵抗南越军队的缓冲地带,而吴国,就是西汉南方防线的要冲。这样重要的战略地位,自然要给予军事上的绝对专权。所以吴王刘濞从刘邦时代就获得了特权,可以借着加强南方防御的名义,大肆扩充军队,权力不用过期作废,刘濞是不会让权力作废的。多年以来,刘濞不但大肆招募军队,更和吴国南部的东瓯、闽越等国结成了军事同盟。在汉文帝晚期,刘濞境内的军队,总数最多的时候已经到了30万人。这个规模不但在当时的诸侯国中无人可以匹敌,甚至西汉中央军也不占太多优势。有钱有资源又有兵的刘濞,此时已经是西汉帝国的大敌。

而且这个有钱又有兵的刘濞,其本人更是一个和西汉帝国“有梁子”的人,而且这个梁子是不共戴天的——杀子之仇。汉文帝时代,刘濞的儿子“入朝”——也就是以朝见的名义,到西汉中央宫廷来做人质,结果在和当时是太子的刘启下棋时,因为一时口角,两人大打出手,刘启一怒之下,拿着棋盘砸向吴太子的脑袋,竟然一下子把吴太子给砸死了。这娄子可捅大了,刘启本人差点因此被废了太子位。为了掩人耳目,西汉帝国对外说吴太子是感染瘟疫暴病而亡。汉文帝还主动派使者去吴国,宣布给予吴国“免朝”的权力,以及允许吴国私自开铜山铸钱。本想因此按住刘濞,但实际却是割肉喂狼。免朝的权利,让刘濞失去了中央政权对他的控制,他可以安心地在吴国扩充实力;允许他有制货币的权力,更让刘濞解决了招兵买马的财政问题。而且大量的吴国钱币流通入市场,更破坏了中央的财政政策。如此一来,刘濞的力量如滚雪球一般增长,但是汉文帝时代,因为政治稳定,外加汉文帝本人又是一位极其有作为的君王,刘濞一时尚不敢轻举妄动。事情的转折,出现在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去世,刘濞的“杀子仇人”——汉景帝刘启登基后。

其实在汉景帝刘启登基前后,西汉中央政府与刘濞之间,一直就在互相提防。刘启之所以重用力主削藩的晁错,就因为当年误杀吴太子的事情,对于刘启本人来说是个心理阴影,他知道这个宿仇,早晚会有摊牌的一天。所以最大限度地削弱刘濞的实力,也就成了必然的选择。对于西汉诸侯国,刘启上台后采取了又打又拉的政策。在打的方面,他启用御史大夫晁错,开始推行对诸侯国全面削藩。公元前155年,“削藩令”正式通告全国,其中削藩的重点打击对象,就是吴王刘濞。第一轮被削藩的诸侯中,包括楚王、赵王以及吴王。其中吴王刘濞被削夺的封地,包括拥有当时全国最大铜山的彰郡,以及人口最多,作为吴国兵源的吴郡。这两个郡县被剥夺,等于先夺走了刘濞的钱,又夺走了刘濞的兵。但是刘濞的准备却是细致的,早在汉文帝晚期,他就已经和各路诸侯王串联,尤其是他和楚王一脉早就结成了共同进退的战略同盟。当时的楚王,拥有城池40多座,楚国的国土,基本就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故地。楚国虽然没有吴国富庶,但地盘广大,人口众多,且山越部落林立。如果一旦发生战争,楚国最多的时候可以招募到百万大军,其作战潜力极其巨大。楚国和吴国之所以结盟,除了因为削藩动了他们的共同利益,更因为两家血缘上的亲近。和其他诸侯国都是刘邦直系子孙后代不同的是,楚国和吴国,都是作为刘邦的侄儿获得诸侯身份的。在刘姓宗族中,他们更多的属于旁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自然要走到一起。

而在叛乱的准备上,刘濞的另一个举动,就是联络齐国。其实在原本的分封中,齐国才是诸侯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齐国的城池有70多座,而且齐国是当时整个汉帝国最富庶的地区,其财政储备和粮食储备,都是各诸侯国中最好的。对于齐国的强大力量,汉帝国早在汉文帝时候就产生警觉,将其国土分而治之。到了汉景帝刘启在位的时候,齐国的疆界,已经划归了胶西王、齐王、济南王、济北王、淄川王等各路诸侯,实力已经分散。但是刘濞善于抓重点。当时的齐地,实力最强大的就是胶西王刘卯。此人的地盘在整个齐地是最大的,齐地的70座城池,他自己就占有了30多座。史载当时“齐人皆畏之”。刘卯的城池虽然不如刘濞多,但其属地土地富庶。其本人又性格彪悍凶残,是诸侯中的一方雄杰。对这样的人物,刘濞自然极力拉拢。他最打动刘卯的,就是和刘卯相约推翻汉帝国后“平分天下”。之所以做出这么大的牺牲,是因为刘卯所处的战略位置重要,一旦刘卯从侧面出击,那么西汉帝国就将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而且占西汉帝国财政收入三分之一的齐地沦陷,也将从此令西汉帝国财政“断奶”。除了刘卯外,刘濞先后串联的,一共有14个诸侯王,如果以国土面积论,这时候和刘濞结成“统一战线”的诸侯,其地盘已经远远大于汉帝国的实际统治区域,实力的对比,已然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