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京悲歌(第5/7页)
上海和浙江两条战线上都留下了游击部队。从千岁丸上的记录中可以看出,在李秀成撤退后,双方仍有战斗。另外,华尔在浙江慈溪同太平军作战,身负重伤不治而亡。华尔被清政府授副将官衔,仅次于总兵,是从二品官,他留下遗产六万英镑,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这个享年三十七岁、水手出身的华尔,一生冒险,成了大财主。他的一生可以说充满了戏剧性。华尔死后,常胜军进行改组,削减了人员,英国正规军人戈登继任队长。洋枪队变成了正规军,成为淮军楷模。
各路太平军对天京外的清军进行了反包围。
李秀成号称调集了十三王的军队,说是有六十万大军,实际上最多不过十万人。雨花台的清军由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统领。曾国荃已担任江苏省布政使,江苏巡抚已换为李鸿章。
在雨花台激战中,清军副将朱桂林战死,曾国荃负伤。湘军作战十分顽强。时人评价这次激战是“二李二曾,互不相让。”二李指忠王李秀成和侍王李世贤,二曾指曾国荃和他弟弟曾贞干。
激战四十六天,太平军粮尽,衣服补给困难。阳历十一月末,天气渐冷,李秀成终于失去了信心,解除了对雨花台的包围,回到天京。天王革去了李秀成的爵位,命他渡江北进。天王的做法可谓薄情寡义,军心逐渐涣散了。
李秀成渡江后,天京没有给他们提供充分的补给,却冷酷地下了一道命令:“军粮在当地筹措!”当地连年战乱,农民都成了流民,不但筹不到军粮,甚至微少的军粮还要拿去救济饥饿的百姓。
一八六三年六月,李秀成被叫回天京。天王实在无法忍受两个哥哥的无能了。
一八六三年十二月,李秀成的基地苏州被清军夺走。
一八六四年三月,太平军失去了杭州。同年五月,常州也失陷了。
在苏中之战中,清军可谓不费吹灰之力。苏州被称为水都,水道四通八达,对外联络也全靠水路。清军的主力军是戈登的常胜军,淮军也参加了。戈登制订作战计划时,全力截断了水路。他首先集中进攻太平军炮台,接着打心理战。太平军将士早已失去斗志,心理战加速了他们的动摇。
程学启原是安徽农民,曾参加过太平军,后来在安庆降清。他熟悉安庆太平军内部的情况,因而受到李鸿章的重用,在攻陷安庆时立了大功,已被提升为参将。苏州太平军中,当然有他的同僚。他悄悄会见了康王汪安钧。
“现在太平天国里,不姓洪的人都出不了头。你大概也知道,李秀成要打仗,还得向洪秀全借十万军饷。本来是为太平天国而战,现在是为天王而战了。就算是这样,李秀成还得用自己的钱打仗,没钱就只好向天王借,还立了借据,到期不还就要处刑。天王这样的人,值得为他而死吗?不如像我这样选择投降,还可以升为正式官员。我归顺不到三年,你看,已是正三品参将了。”程学启说的基本是事实,因而很有说服力,“你就一点都没考虑过?”
“不是没考虑过……只是慕王谭绍光掌握了苏州的指挥权。那家伙很是顽固。”
“其他人呢?”
“其他人比较通情达理。平常大家转弯抹角地也谈……昨天伍贵文就说,这世上也不只有太平天国……”
“伍贵文!他不是比王吗!哼,什么王!简直可笑!郜永宽也有这个意思吧?他是什么王来着?”
“纳王。”
“简直叫人笑掉大牙!”
太平天国原来只有五王,现在却王位泛滥,起端是洪仁玕被封干王。洪仁玕没有参加起义,也没有立过军功,把这样的人封为王,有军功的人当然不满,于是又急忙把陈玉成封为英王,把李秀成封为忠王。从此,“王”如雨后春笋,如今已经数不清了。称王也没有多大实际利益,确如程学启所说,简直可笑,清朝正三品的官倒比什么比王、纳王更实在,更有分量。
“不可以把慕王干掉吗?”
“可以的。比王、纳王都会同意,宁王大概也不会有问题。”
“宁王是谁?”
“周文佳。”
“什么!他也当了王!”
“谈谈条件吧……”
策反正在进行。最后决定,汪安钧先干掉谭绍光,然后打开城门。清军方面也接受他们的归顺,会给他们和程学启投降时同样的待遇。
谭绍光在会议席上被汪安钧和天将汪有为二人刺死,另有比王伍贵文、宁王周文佳、纳王郜永宽、天将范起发、张大洲、汪怀武,共八人投降。苏州就这样轻易地落入清军手中。
“大人,那八人如何处置?”程学启问李鸿章。
“按老办法。那里面有对我们有用的人吗?”李鸿章显然不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