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 谁都不敢反对的事情(第2/2页)
徐海一脸茫然,他实在是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本官刚刚升任杭州知府,准备大兴文教,要增加官办蒙学数量,杭州府九个县,要增加九十所官办蒙学,另外还有建立三所职业学堂。你还有你的部下暂时当个苦力吧,好好干活,修学堂是积攒功德的事情,真心实意地做,踏踏实实做,老百姓会念着你们的好的!”
……
徐渭那一天问唐毅,他这个知府要怎么当。毫无疑问,唐毅需要政绩,天大的政绩。
要想得到政绩,差不多有两种办法,一个就像海瑞惯常做的那样,清理陈年累积的案卷,替老百姓伸冤,然后打击豪强,抑制兼并,把巧取豪夺的土地换个老百姓。再狠狠收拾那些鱼肉乡里的官吏。
如果能坚持下来,不出意外,三年考评,得个优异,上面有人,就能平步青云。
只是这样的青天大老爷是唐毅要做的吗?
作为地方官,不能只是除弊,还要兴利!要做事情!
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不说别的,光是招降徐海,就弄得风风雨雨,还不一定有多少后续麻烦呢!
要想做事,难,太难!
唐毅苦苦思索了许久,他终于找到了一个不会惹起任何争议的突破口,那就是办学!
自古以来,国人都重视教育,远的不说,就算在军阀混战的时代,东北王张作霖还要拿出巨额经费去支持办学,每到教师节,换上长袍马褂,去学校给老师作揖行礼,孩子们交给你们了,未来都靠你们了。其他的军阀也大体如此,当然了教育出一堆文艺小清新,连枪炮都造不了,结果另说。
但是由此可知,办学是谁都不敢挑战的绝对真理!
要玩就玩大的,这是唐毅历来的信条。
光是杭州城就有百万人口,除掉钱塘和仁和两个附郭的县之外,还有七个县,统统算起来,人口几乎两百万。
人多,经济繁荣,读书人也就多。可杭州府学有多少名额呢,不多不少,四十名廪膳生,四十名增广生,一共八十个人,县学各减少十名,也就是六十人。
府学加上县学,统统算起来,六百二十人,杭州的读书识字率要比一般地方高很多,就按照两成计算,两百万人,就有四十万读过书的。能有幸进入县学府学的,几乎是千分之一。其实不只是杭州,苏州,绍兴,徽州这些传统的科举死亡组,都是这个情况。
那有人要问,如果增加府学和县学的生员不就把问题解决了吗。
有这种想法,只能说你图样图森破,大明有十三个省,无数落后的州县,如果东南随便增加生员数量,那么科举榜单就都是东南的了,久而久之,朝廷之上,也只能听到苏松浙江的口音了。
对于科举制来说,这几乎是无解的难题。
可是别忙,自从开海之后,唐毅就有了破解之道。
不是读书人众多,进不了府学县学,没法参加考试,没有出路吗?
市舶司需要人才啊!
每年几千万两,上亿两的货物往来,要多少账房先生,要多少精通估价的报关员?还要多少钱庄柜房的掌柜?
粗略算算,每年人才缺口就有一万人以上。
想要弥补缺口,唯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大兴教育,培育自己的人才。
唐毅在接见杭州士绅的时候,把自己的想法阐述了出来。
“学校不能只为了科举存在,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走科举的道路。东南商业要发展,同样离不开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才。各地广建蒙学,让幼童入学,经过三年启蒙教育,成绩好的,参加进士考试,能进入府学和县学深造最好,屡试不第,或者要养家糊口,无意科举的。可以进入专业学堂,顺利毕业之后,就可以到市舶司工作,或者给各个钱庄商行,充当管理人才,也算是一项体面的活计。”
唐毅笑眯眯说道:“眼下要建立三座学堂,首先是财经学院,培养账房先生的;第二座是翻译学院,培养通夷人才;第三是法学院,培养熟悉法律,典章制度的人才。总而言之,要因材施教,人尽其用。不同于八股科举,这些可都是精通实务的干才,是你们日后生意上的最好帮手,诸位要是觉得本官的主意还不错,就请广为宣传,我在这里,先拜托大家了。”
士绅们互相看了看,突然一起拜倒,激动地吼道:“大人仁德,我等代杭州百姓,拜谢大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