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74章 地主
辽东省地方千里,且不说未来开垦出来的新田,即便是现有的易于灌溉的土地,也是数量巨大。
后金攻占辽东之前,辽东人口可观。李植接触的天津的民间人士一般认为辽东原有一百多万人,这个数字是比较可信的。
当然,明代没有做过人口普查,具体的数字无人知晓。《明史》《张慎言传》中说后金攻陷辽东后,“辽人转徙入关者不下百万”。这样的迁徙数量加上被后金鞑子屠杀的,合起来算原有辽人大概就是一百多万。
但也有认为人口更多的,《条陈要务疏》《明经世文编》中说辽东逃亡人口“至二百余万”。如果采信这个数字,则辽东原有人口估计在两、三百万左右。
但不管哪个数字,都证明辽东拥有大量抛荒的熟田。这些田地稍经打理,就能变成富饶的旱田。
如今辽东省这些抛荒的旱田,全部分给了李植麾下的各色人员。
这些田地的分配是以功勋分为标准。跟随李植做事时间越长,功勋分越高。从事的事情贡献越大,功勋分越高。比如如果是崇祯八年就加入李植的家丁队,一直随虎贲军征战,那功勋分就高了去了。如果是崇祯八年就到范家庄来做小买卖,功勋分就低得多。
功勋分越高,分得的田地就越多。顾老二这次凭借功勋分得到了三百二十亩抛荒旱田。这数字说起来有些吓人。
顾老二也是被这个数字吓到了。三百二十亩旱田啊,一年得收多少地租?顾老二这一下就要翻身做大地主了?这当真是大事情。所以顾老二得到消息后立即动身往辽东去,要实地看一看自己分得的旱田田庄。
好在现在天津到锦州之间已经开通了轮船,每天两班。从天津到锦州一千里海路,轮船一昼一夜就能开到,十分方便。
顾老二站在轮船甲板上的栏杆边,看到一个身穿茧绸开襟袄的中年人正和身边两个人在那里议论:“国公夫人这番顺利为国公生下一子,当真是可喜可贺!”
“如此一来,国公便有二子二女了。”
“可惜不是儿子,否则国公便有三子。”
“便是女儿也是大喜事。”
“前天范家庄官厅面前放烟花庆祝这事,齐兄去看了没有?”
顾老二定睛把那个中年人认真看了看,却发现自己分明认得这个中年人。这中年人叫齐工继,是崇祯八年和顾老二一批进入纺织工厂的工人。齐工继比顾老二机灵得多,后来顾老二始终是一个普通工人,齐工继却一路高升,据说已经做到了总监。
这齐工继这个时候感到辽东省去,不消说,肯定也是去查看分得的田庄的。
顾老二上去拱手朝齐工继一礼,说道:“齐兄多年未见,我是和你一起进入纺织工厂的顾老二啊!”
那齐工继愣了愣,打量了顾老二一番,把顾老二认出来了。二人以前经常一起在食堂吃饭,当真是老相识了,几句话就重新熟络起来。
“齐兄这次分得多少田地?”
“五百四十亩!”
顾老二砸了砸舌头,说道:“那齐兄这五百多亩土地一年要赚取多少地租?”
齐工继笑了笑,说道:“确实可观!”
顾老二说道:“按一亩田产八斗麦子,五成地租计算,这就……”顾老二仔细算了算,过了一会说道:“这一年就是五百多两银子的地租啊!”
齐工继笑了笑,说道:“没有那么多的。”
齐工继用右手食指在左手手掌上画了画,说道:“首先,辽东天气寒冷,种的是春小麦。我听在天津居住的辽人老农说过,这春小麦产量颇低,平均一年只有七斗的收成。”
辽东的大开发还没有开始,船上的船客除了少数去辽东当差的官吏,其他的几乎都是去看分配的田庄的。众人听到齐工继的话,觉得他十分懂行,便都围了过来,听齐工继算账。
齐工继看了看周围聚过来的船客,笑道:“而且这七斗麦子里面还没算种子,这种子,还要占用一斗五升,算下来只有五斗五升的收益。”
“五百四十亩旱田五斗五升产量,只能收……”齐工继算不过来,从袖子里掏出一把小算盘,噼哩啪啦地打了几下,说道:“只能收三百石麦子。五成地租的话,便是一百五十石的地租。”
众人听到齐工继说能收一百五十石地租,还是十分高兴。这行家算账靠谱,五百四十亩能算出一百五十石地租,那自家的田庄也能收地租不少。
然而众人还没高兴一秒钟,却听到齐工继大声说道:“不过!”
齐工继拨划了几下算盘,说道:“不过春小麦磨出来的米面苦涩难吃,一石只能卖二两银子。这一百五十石地租,只相当三百两银子。”
众人听齐工继这么一算,都吸了口气,感觉到手的银子少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