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乾隆反贪“风暴”(第3/10页)

在办理李侍尧案子时,和珅充分展现了自己过人的才干,仅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圆满完成任务。

二审斩立决

被判斩监候后,李侍尧觉得自己迟早一死,只想这一天快点结束,免得承受更多的折磨。他所不知道的是乾隆并不想他死,乾隆很想出手救他。当乾隆看到和珅奏折上针对李侍尧的量刑时,非常担心李侍尧会被处死。

作为一个皇帝,他是帝国权力最大的人,但即便如此,他也不能将大清法律视同儿戏。要救李侍尧,也必须得钻法律的空子,不能给人独断专行的感觉。

李侍尧作为朝中重臣,他的案子本应由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三家共同会审。现在却只有刑部一个部门审理,乾隆心想,让三家共同会审是不是可以救李侍尧一命呢?但乾隆也担心三家会审会让李侍尧死得更快,除非自己事前打招呼,但提前给三个部门打招呼,君威何在呢?

乾隆于是想起了另一条路,大学士九卿会议。这个会议是清廷最高的审议机关,成员由九个部门的高级长官组成,由于人员复杂,人心不一,这个会议经常流于形式。很多与会人员对于讨论的事情并不关心,很多人甚至以种种理由为借口不来开会。乾隆觉得这个会议应该不像三司那样要求严格,估计不会判李侍尧死罪,一旦这个会议轻判,自己就有机会救李侍尧了。

然而,让乾隆失望的是,这个会议居然比刑部判刑更严厉:斩立决。

会议代表显然对李侍尧的事情非常感兴趣,大家都没有流于形式,而是积极发表意见。大家援引《大清律例》,觉得判处李侍尧斩监候太轻了。许多大学士援引乾隆五年九门提督鄂善受贿一千两银子被判死刑的案例,说李侍尧的犯罪情节比鄂善要严重得多,理应斩立决。此外,还有以前的云贵总督恒文和原任贵州巡抚良卿等人,也是在任内贪污,而且贪得还没有李侍尧多,最后两人也是被立即执行死刑。

代表们的话是合情合理的,可惜他们没有揣测到乾隆的真实意思。这条路堵死了,还会有其他的路吗?

三审网开一面

二审的结果无疑把李侍尧推上了绝路,但是乾隆仍不想就此放弃,他想出了一个绝招——让地方督抚发表意见定夺。这个想法真绝,亏乾隆想得出来,地方督抚和李侍尧处于相同的立场,自然会帮李侍尧说话。

乾隆是如何想到这个绝妙的点子呢?当时乾隆还在南巡的途中,皱眉看和珅的奏折时,正接见前来接驾的富勒浑。乾隆就把自己心头的困惑告诉了富勒浑。富勒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李侍尧担任封疆大吏,做事认真负责,时刻将国事放在心上,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固然晚节不保,但一生劳苦功高,应该免他一死,这样日后定会感激圣恩,加倍为国效力。

乾隆当时没有对富勒浑的话表态,不过这番话深深地打动了他。事后,他想到了富勒浑的话,觉得既然走正常路线救不了李侍尧,何妨让督抚们来讨论。只要有一个督抚反对斩立决,自己就有出手救李侍尧的理由。

乾隆下旨让地方督抚们对李侍尧的事情发表意见,在谕旨中,乾隆还循循善诱地说李侍尧才干出众,为自己分了不少的忧,但辜负了皇恩,希望督抚们以李侍尧为戒。这番话冠冕堂皇,实际却是暗示督抚们反对斩立决。但是,乾隆的意思特别委婉,若非极会揣摩圣意的人估计很难猜出。

乾隆的谕旨发出来以后,督抚们都没猜到他的真实意思,甚至连富勒浑这次也错误地领会了乾隆的意思,大家都主张将李侍尧斩立决。这是非常奇怪的一个事情,但是也是可以理解的,督抚们如果为李侍尧说话,很容易给人一种感觉,我这是在为同类辩护,会不会让皇帝以为我也有问题呢?那么富勒浑为什么也主张斩立决呢?这还得从上次他在乾隆面前说那番话讲起,当时他说话的时候,城府很深的乾隆没有任何表情,说完之后富勒浑胆战心惊,以为自己说错了话。这次乾隆再问话,他赶紧主张斩立决。

只有一个人猜到了乾隆的意思,这便是安徽巡抚闵鹗元。闵鹗元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根据字面意思来理解,他拿到圣旨后,反复推敲,终于从蛛丝马迹中推测出乾隆的真实意图。闵鹗元清楚,李侍尧的罪行证据确凿,经过两次会审后,乾隆迟迟不拍案,这时突然让督抚们讨论此事,一定是有原因。如果乾隆想处死李侍尧,完全没必要这么做。

闵鹗元非常圆滑,他首先肯定刑部和大学士九卿会议宣判得有道理,然后又说李侍尧劳苦功高,是国家的栋梁,虽然晚节失保,但根据律例“八议”中的“议勤”和“议能”两项可以对李侍尧法外施恩,免除死刑。闵鹗元用律法为李侍尧说情正中乾隆下怀,可以说闵鹗元的奏折为乾隆解了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