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秦皇起始篇我的未来不是梦(5)(第4/5页)
由于扈辄能力所限,赵国再现长平惨剧,十万赵军被桓齮全歼于武城,赵国的最后一点家底被赵王迁败光了,赵国眼看回天乏术,赵王迁心如死灰之际想到了一个人,也就是这个人又一次延缓了赵国的寿命,他就是李牧。
公元前233年,在赵国一路高歌猛进的桓齮暂时休整之后,穿过上党,翻过太行山,突然出现在赤丽、宜安之前。这两座城池是赵国漳水以西最后的屏障,攻破二城,赵国也就名存实亡了,赵国的防守能力依旧,几天工夫两座城市就被秦军攻破。消息传回邯郸,舆论大哗,有人就已经开始收拾准备跑路了。
李牧正在边关戍边,突然收到赵王迁的鸡毛信,要他赶紧回援救驾。领导有难不能耽搁,李牧冒着匈奴进犯的危险,带领边防军日夜不停地赶往邯郸。赵王迁调动李牧抗击秦军,算是估对了形势,放眼赵国,战斗力能跟打仗不怕死的秦军有一拼的军队,只有李牧的边防军。
李牧在全国人民的期盼眼神中来到了漳水东岸,此次他接到的战略目标是驰援赤丽、宜安,保着赵国的西大门,可令人看不懂的是他没有渡漳水投入战斗,而是宣布大军就地安营扎寨,筑造防御工事,准备抗击秦军。不是李牧不懂军事,而是他太懂战争了,如果此刻按领导意图主动进攻,赵军肯定惨败而回。
李牧是赵国的高级将领,对于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虽然赵王迁多次派人催促李牧渡河,击退秦军,收复赵国的失地,李牧明白秦军此时已经张开怀抱等赵军进入,仓促作战,赵军仅存的家底也将无法保全,为了保存赵国实力,他选择了放弃了赤丽、宜安两城,坐等合适战机。
看到赵国士兵转行做了建筑工人,在漳水东岸的工地上挖壕沟、堆土方、竖营垒,桓齮的内心哇凉哇凉的,他布置几路伏笔,准备诱歼李牧援军,没想到李牧这么不上道,竟然要和秦军打持久战。桓齮的战略计划没能实施,不过他心理素质不错,马上意识到和李牧作战就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桓齮和李牧隔漳水相望,他们都在等待。桓齮根据赵国国内经济危机严重情况,在等待赵军因缺乏军费而自行崩塌的那一天;李牧也在等,他在等待秦军出现变故的机会,虽然这机会非常渺茫。就这样战场上出现了难得的平静,此时战争的胜负已经不是人能左右的,只能是看老天对谁眷顾了。
高手过招最忌心浮气躁,随着时间的推移,赵国大军的伙食标准一降再降,连作战部队的粮草也全部减半,赵国军营成了减肥训练营,但李牧仍然能坚持得住,可对方的桓齮却再也忍受不住了,他面对国内激进人士的促战压力,决定放弃以前坚守的必胜之策,主动进攻对面赵国军队。
桓齮面对国内痛骂他不敢作战的压力,一改往日沉稳等待的战略作风,主动进攻赵国肥下。他认为肥下是漳水东岸的战略要地,从战略角度考虑,桓齮一旦攻击肥下,赵国绝不会坐视不理,到时只要李牧派兵救援,桓齮设下伏兵与李牧决战,歼敌于运动之中,这也是能迅速打破对峙僵局的唯一良策。
桓齮设计引李牧出动,寻求与李牧决战,但李牧面对战略要地肥下被围,请求支援的文书,根本无动于衷。作为大局观念很强的优秀将领,李牧不是不担心肥下安危,但他更要为赵国的安危着想。为了解决肥下危机,他不走寻常路,趁秦军攻击肥下的空档,反而命令部队渡河收复赤丽、宜安。
赵国要地肥下被围,李牧不但不去解救肥下,反而去攻击秦军弃置的漳水西岸的大营,他这一举动让军事观察家看不懂,认为他这次注定徒劳无功。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桓齮听到赵军渡河的消息后,立即停止在肥下的一切军事行动,率领着大军就往回赶。桓齮的举动更是让人迷惑,难道他和李牧在做表演?
作为一名优秀的将军,李牧了解战场主动权的重要性,他没有按照敌人给自己设定的路线去解救肥下,反而攻击敌军老窝,虽然这样取得不了实际的作战效果,会让始皇帝对桓齮的能力产生质疑,这种质疑会严重影响桓齮的仕途发展。此时处于劣势的李牧掌握了战场上的主动权,他决定教训一下秦国军队。
桓齮急于回援自己的大本营,却不料李牧在秦军返回的途中设下埋伏。桓齮的队伍刚渡过漳水,四面八方都出现了赵国骑兵的身影,秦军立足未稳,被赵军击其半渡,一个个成为了赵军冲锋的活靶子,秦军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损失。桓齮彻底失败了,不过他不是败在李牧手下,而是败在权势地位的负担上。
秦军大败的消息迅速传播五湖四海,李牧成为了人民心中的偶像,而败将桓齮虽侥幸突围,但惧于秦国的苛刻处罚,畏罪潜逃到燕国去了。始皇帝盛怒之下,迁怒于桓齮的家人,戮尽其父母亲族,并悬赏千金捉拿桓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