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统一六国篇始皇帝的追梦历程(1)(第5/5页)
有关韩非之死,后世有无数的韩非崇拜者都在口诛笔伐李斯、姚贾、始皇帝道德沦丧,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但韩非的青年早逝难道能单纯地怪罪于某几个人吗?从法律角度讲或许这几个人都无法逃脱干系,但如果综合考虑,韩非本人也对自己的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韩非曾经出版过一部《说难》,里面论尽了游说之难,现实中他更清楚劝秦存韩的困难程度,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勇气可嘉,但真正聪明的人,选择斗争的方式都是刚柔并济、曲线救亡,然而韩非却是一味刚猛锋芒毕露,才能太过难免会让人恐惧,始皇帝之所以选择抛弃韩非,可能也是缘于此故。
秦国以法家思想治国,却由于对法家思想只通皮毛,未得真髓,以至于胡乱效行,苛政于天下,最终画虎不成反类犬,只传了两代就亡国。
韩非作为一名理论大家和祖国的忠诚卫士,为了保存韩国,他死在了秦国小人手中,可惜可悲可叹可怜,不过始皇帝对待自己的偶像还是比较厚道的,韩非活着时看在他的面子上没有真正攻韩,如今他虽已薄棺入土,出于对偶像的尊重和国家实际需要,仍然暂时没动韩国。
秦国看在韩非的面子上暂时没对韩国动武,但这不意味着他们就成了和平主义者,他们只是又把目光投向了一墙之隔的邻居赵国。公元前232年,秦国再次发布战争动员令,集全国之精锐兵力兵分南北两路,一路从山西经太原攻取狼孟、番吾,另一路大军渡漳水,攻取邺城,对邯郸形成合围之势。
战争对于被称为战争恐怖主义国家秦国来说是家常便饭,但由于事关国家命运前途,所以始皇帝每次都很重视。这次攻赵前李斯、尉缭、始皇帝就组成了战争三人组,专业对此战进行可行性分析,三人一致认为自从桓齮兵败之后,秦军陷入了低潮,不仅士气滑落,而且缺乏战斗的信心,应该用一次胜仗激励秦军士兵。
李牧率赵军击败秦军后,名声就越来越响亮,一将功成万骨枯,他哪里知道秦国为此承受的莫大痛苦。桓齮大败后,始皇帝那是夜不能寐,这是秦国的奇耻大辱,不雪此恨,秦国如何在江湖上立足?而且一向争强好胜的始皇帝认为,宜尽快找赵国决战,血失败之耻。
枪打出头鸟,风吹秀木林,秦国攻赵,点名让李牧出战,可怜的李牧好不容易在邯郸享了一年清福,又要披挂上阵,真是劳碌命。李牧率军出城抗击秦国侵略之时,邯郸城万人空巷,城外更是人头攒动,百姓们自发组织起来送别李牧。
在赵国人心中,李牧就是超级无敌战士,更是一堵移动的长城,他不但可以阻止入侵,抵抗外辱,更能给赵国带来无尽的尊严,破匈奴之战、肥下之战就是实例,因此老百姓把李牧当作能征善讨、战无不胜的门神贴在门口,还专为李牧建造了原来只有死人才能享受的祠堂,为李牧祈福,希望他能够庇佑赵国人民。
既然老百姓都把自己当作祖先、神明供奉,李牧还能说些什么呢!可依靠名声打赢战争是不现实的,很快李牧就收到前方部队的情报,很简单赵国大败,赵军实力太弱了,实在没有能力同时阻挡秦国的两路大军,父老的希望,残酷的现实,让李牧产生了想要和秦国豪赌一场的勇气。
由于赵军的实力问题,李牧决定冒一把风险,集中优势兵力,孤注一掷,痛击一路秦军,力争迅速取得胜利,然后再回师阻击另一路秦军,这样虽然风险巨大,但若想胜利别无他法。李牧这场赌博,赌注可是赵国无数将士的性命和赵国的前途命运,李牧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面对秦国的单方挑衅行为,赵国抗秦总指挥李牧在一番内心挣扎之后决定首先发兵番吾,击破番吾秦军后再回头打击第二路秦军,因为番吾离邯郸最近,赵军可以迅速赶到,时间就是赵军的性命,早与秦军开战,赵国就能多一分胜算,而且番吾地区多为山地,地形复杂。对于主场作战的赵军来说,胜利的把握比较大。
李牧是战国时期一流的军事人才,秦军攻赵时设计南北夹攻的方案就是为了让赵国兵力分散,从而削弱赵国的集中作战能力,但李牧不走寻常路,冒险用来任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方法,粉碎了敌人的阴谋,打破了秦军的计划,当李牧的军队穿越般来到番吾之后,秦军队伍暂时慌乱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