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大风歌(三)西入秦关(第4/4页)

张良这个时候已经跟了刘邦了,张良怎么跟刘邦的呢?张良是在秦末大起义一开始以后,张良也聚集了几百人,聚集了几百人以后,张良第一没有自立为王,第二也没有立人为王,他也采取了刘邦那个办法,“加盟连锁”他去投靠谁呢?投靠景驹,就是刘邦原来要投靠的第一个人那个景驹。结果在投奔景驹的路上他跟刘邦两个人巧遇了,两个人一见面,一谈话张良不走了,不去找景驹了,觉得跟着景驹不如跟着刘邦,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张良在此前非常熟悉《太公兵法》。张良是个重要的谋士,他把《太公兵法》这套东西讲给刘邦听,史书记载是“沛公善之,常用其策”,就是刘邦听了他的话以后完全听进去了,而且经常采纳张良的意见,张良觉得找到知音了。而张良把《太公兵法》说给其他人听,史书记载了三个字“皆不省”,其他人听了以后都懵懵懂懂听不懂,只有刘邦一听就懂了,而且马上采用。所以张良就觉得只能跟刘邦了,他觉得刘邦是老天爷送给他最好的一个伙伴。他就跟定刘邦了。所以张良对刘邦绕过宛县直接入秦的做法坚决反对,他说你如果这样做的话,宛兵在后,强秦在前,前后都是秦兵,你南阳的军队你没有灭,南阳军队会尾随着你。前面还有强秦“前后夹击,此危道也”这是最危险的一条路。

这一说,刘邦立即听进去了,刘邦就连夜调转军头,本来军队往西开来,调过来,调过来他还怕南阳郡的郡守知道是自己的军队,连旗帜都换了。等到天一亮,刘邦的军队已经把宛县的县城围了多层,把宛县的县城团团包围住了。南阳郡的郡守原以为刘邦的军队走了,结果早上一醒来手下人向他报告,说外面刘邦的军队把自己围了个水泄不通,这个郡守一看这儿完了,郡守这就慌了神了。当时他也没有别的办法了,拿起剑来就想自刎,不成功则成仁嘛,结果他手下有一个人非常聪明,这个人是他的门客叫,什么名字呢?叫陈恢,陈恢这个门客说,别,主公千万别那么急着抹脖子,你现在死得太早,你晚一晚,你等我做点事情你看看,不成了你再抹脖子,那么急着抹脖子干嘛呢?然后这个南阳郡的郡守就没有自杀,派陈恢越城而下去见刘邦。

陈恢见到刘邦以后(说),我听说你有一个怀王之约,就是先入咸阳者王之。这陈恢很聪明的,点出来第一点,你那么急匆匆的带着军队往西去,干嘛呢?你想争取一个先入关者,你先入关你将来可以做关中王啊,但是你没有想到,宛城你不打,宛兵在后,强秦在前,你走这个路肯定很危险。这个分析跟张良的分析完全一样。你只能留下来打宛县,而宛县你要打起来,城池坚固,守兵众多,你打宛县你一定死伤惨重,更重要的是,拖延你入关的时间,你在这儿一打,你就走不了了。所以,我站在你的立场上为你考虑,我建议你,第一,不要绕过去走了。第二,你也不要强攻。我给你个忠告,叫约降,什么叫约降呢?就是你跟南阳郡的郡守两个人谈判一下,叫南阳郡的郡守仍然叫他改换旗帜,作为你的部下,替你守着南阳郡,他是你的部下了,你也不灭他,然后呢?他的士兵全部跟你走,加入到你的军队中间,你带着他的军队走,让他替你留守。之所以现在人们不愿意投降你,大家都有一个看法,认为什么呢?降必死,我投降你刘邦一定会被杀,所以大家都在拼死抵抗。假如你采用约降的办法,他们都会投诚,然后各自在自己的防地驻守,每一个人都把军队交出来给你,你就带着这么大军继续向西,你何乐不为呢?这有三大好处:第一,你进军的速度快了第二,你阻力少了第三,你的军队反而增多了投降一个县,县里的兵给你了,再投降一个县,县里兵又给你了,补充了很多军队啊。陈恢这一番话一说,刘邦马上采纳,然后封南阳郡的郡守为殷侯,封他为侯驻守南阳,官位不变。还给你加封,又封陈恢千户,封给你一千户农民,这一千户农民的租税都交给你了,表彰这个陈恢。

这样一来,南阳郡和南阳所属的十几个县望风而降,刘邦迅速地就把南阳郡解决了,所以我们叫智取南阳。所以你可以看出来刘邦这个人他有他的过人之处,他的最大的过人之处就是悟性特别好。这个人没有读过多少书,也不懂兵法,但是别人跟他一说,只要说的有道理,他马上就能听懂,而且立即就采纳。这就是刘邦西入秦关整个的前一段的路程。那么,在智取南阳以后,入关的道路基本上就通畅了,可以直接直奔武关去了。那么在西行入关的途中,刘邦还会遇到那些阻碍呢?请看下集,率先入关,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