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伽勒里乌斯指挥波斯战争的光荣结局(286—297A.D.)(第2/2页)
皇帝无论是出于政策或荣誉的立场,都不可能放弃亚美尼亚国王,他决定派遣帝国的军队参加波斯战争(296 A.D.)。戴克里先以一贯稳健的态度,先在安条克建立坚固的基地,加强军事行动的各项准备工作。他把指挥军团的责任托付给所向无敌的伽勒里乌斯。为此,特地将他由多瑙河防区调到幼发拉底河战线。双方的军队很快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相遇,打了两场难分胜负的会战,但在第三次会战后,产生决定性的结局,罗马军队大败。这是伽勒里乌斯轻敌急进所致,他带着一支兵力不足的部队,攻击数量庞大的波斯人。[160]另外,地理环境的因素也是他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像克拉苏的死亡和10个军团惨遭杀戮一样,[161]伽勒里乌斯就在同一地点被击溃。这片平原有60英里长,从多山的卡雷延伸到幼发拉底河,是荒凉不毛而表面平坦的沙漠,见不到一个山丘和一棵树木,也没有任何可饮用的水源。坚持到底的罗马步兵因炎热和口渴而战力衰竭,他们知道保持阵式也没有胜利的希望,但是只要队伍没有被击破,就不会立即遭到危险。在这种状况下,他们逐渐被优势的兵力所包围,受到快速的机动部队袭击,为蛮族骑兵的箭雨所歼灭。
亚美尼亚国王在会战中表现得很英勇,却是以团体的灾难换取个人的声誉。他被追击至幼发拉底河畔,这时坐骑已经受伤,看来已经无法逃脱胜利在望的敌军的追捕。在这个生死关头,他唯一的希望就是下马纵身溪流之中,身上的甲胄很重,河水又深不见底,这里的宽度将近半英里,全靠着他的体力和技巧才安全抵达对岸。[162]我们虽然不知道他当时逃脱的状况,但是他根本不顾罗马将领的死活。等他回到安条克,戴克里先不把他当成讲道义的朋友和同僚,而是把他当成一个吃了败仗的君主,感到气愤不已。于是这位高傲的人穿着紫袍,满面羞愧和认错的表情,在皇帝座车后面徒步走了一英里,把可耻的行为展现在整个宫廷前面。
戴克里先对战败感到愤怒,为表示至高无上的权力,在恺撒再三乞求后才稍做让步,同意他继续指挥作战,用来恢复自己和罗马军队的荣誉。第一次远征大部分都是战力较弱的亚洲部队,为了改进缺失,抽调身经百战的老兵军团,以及从伊利里亚征召的新兵,组成第二支大军﹔再加上相当数量的哥特协防军,这些蛮族的供应由皇家支付经费。伽勒里乌斯选出精兵2.5万人担任前锋,再度越过幼发拉底河(297 A.D.)。这次没有让军团暴露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开阔平原上,而是通过亚美尼亚山地,不仅可获得居民协助,而且这片国土适合步兵作战,崎岖的地形不利于骑兵的机动。
罗马人身处逆境更重视纪律,蛮族因胜利而感到兴奋,产生玩忽和松懈的心理,这时就可看出两者的差别。伽勒里乌斯为了隐匿自己的企图,达成攻敌不备的效果,只带了两位骑士随护,亲自秘密侦察敌军营地的位置和状况。这次奇袭作战在夜间发起,给波斯大军带来毁灭性的打击。色诺芬曾写道:“他们的马匹都已事先系好,马脚用木枷拴住,防止到处乱跑。如果发生紧急状况,波斯人先要将马饰整理好,装上马勒和缰绳,披上铠甲以后,才能骑上战马。”[163]在这种状况下,伽勒里乌斯猛烈的攻击将混乱和灾难扩展到整个蛮族营地,在可怕的大屠杀中只遭到轻微的抵抗。受伤的国王(纳尔塞斯亲自指挥这支大军)趁着局势大乱,逃向米底的沙漠。他那豪华的中军御帐以及手下高官的帐幕,全部成为征服者丰硕的战利品。只要提一段插曲,就可知道军团的将士纯朴而善战,对于奢华的生活方式竟一无所知。有一个修饰很华丽的皮袋里装满珍珠,落在一个小兵的手里,他很小心地将袋子收起,却认为里面的东西根本不值钱而全部丢掉。
纳尔塞斯的损失极为惨重,随军前来的几个妻妾、姐妹和小孩都成为俘虏。虽然伽勒里乌斯的性格并不像亚历山大,但在胜利以后,倒是拿这位马其顿伟人对待大流士家属的友善行为当作榜样。纳尔塞斯的妻妾和儿女受到保护,免于被强暴和伤害,她们被送往安全的地点,受到非常尊重和仁慈的对待。这是个宽大为怀的敌人对于老幼妇孺和皇室人员都表达了善意。[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