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匈奴的兴起以及对中国的征战和败亡(201 B.C—93 A.D.)(第2/2页)
但这场重大的胜利以及前后很多次血战,对于摧毁匈奴人势力所做的贡献,依然比不上有效的分化政策,后者使各属国不再服从匈奴的命令。汉武帝和后续各帝运用武力威胁和各种承诺的利诱,使在东方和西方的相当多的部落不再承认单于的权势。这些部落把自己看成帝国的盟邦或属国,全部成为匈奴不共戴天的仇敌(70 B.C.)。还有大量生性蛮横的人民,被安置在长城之内,成为中国一个人口众多的大都市,[322]这也就相对削弱了匈奴原本的势力。臣民的背离和内战的困惑,最后使得单于放弃了独立君王的尊荣,不再是一个充满尚武精神的国家。他在首都长安的朝会上,当着部队和官员的面,接受皇帝赐予他的封号和各种赏赐,虽然有别于献俘的凯旋,但这依然算是中国人最为自负的胜利(51 B.C.)。有一座壮丽的宫殿作为接待之用,他的爵位在皇室所有皇子之上,夷狄之君有限的耐性全都用来应付宴会的礼仪,其中包括八道肉食和九段庄严的音乐。他为了善尽职责,跪在地上向中国皇帝表示臣服,用自己和子孙的名字立下效忠的誓言,很感激地接受印信,作为合法属国的章纹和标记。
在这次耻辱的归顺以后,单于有时还会背弃联盟的关系,抓住有利时机进行战争和掠夺,但是匈奴的君主政体逐渐衰微,后来发生内争而分裂,变成两个敌对的王国(48 B.C.)。其中一国的君王受到恐惧和野心的驱策,率领8个旗,大约由4万或5万户家庭组成,投奔到南方。他获得“单于”的称号,被划给适于生存的区域,那片区域位于中国北方各省的边缘,一直作为附属为帝国提供服务,等到势力衰弱以后,还要求帝国为他复仇。自从分裂造成致命的伤害以后,北方的匈奴处于积弱不振的局面长达50年之久,这时他们受到外部和国内敌人的双重压迫。有块巨大的石碑上刻着骄傲的文字,竖立在一座高山之上,向后世子孙昭示,中国军队进兵700英里,攻入敌人的心脏地区。[323]鲜卑人是东方鞑靼种族的一个部落,他们立誓要向匈奴报复过去所忍受的伤害和耻辱。经过1300年的统治以后,在公元1世纪末叶,单于的权力完全遭到摧毁(93 A.D.)。[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