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罗马残破和衰败最主要的4个因素(第2/4页)
(二)蛮族和基督徒充满敌意的攻击行为
每个民族都有一大堆作者,把罗马纪念物的摧毁归罪于哥特人和基督徒。但是这些人从来没有去研究一下,他们到底激起多么强烈的深仇大恨,究竟拥有哪些工具和闲暇来发泄敌意。在本书的前面几卷,我已经叙述过蛮族和宗教的胜利,这里我用几句话说明一下,这些人与古代罗马的灭亡真实或虚构的关系。我们出于幻想可能创造或接受一个人人爱听的浪漫传说,哥特人和汪达尔人从斯堪的纳维亚出击,满腔热血要为奥丁的逃走报仇雪耻,[447]要粉碎人类身上的锁链并且对压迫者加以惩治。他们希望烧毁所有古典文献的记录,要在图斯坎和科林斯柱式的破碎构件上面,建造出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物。
但是,简单明了的真实状况是,北部的征服者并非那样的野蛮也没有那么高的水平,设想出毁灭和复仇极其卓越的概念。西徐亚和日耳曼的牧人曾在帝国的军队接受训练,他们习得了纪律后,就开始侵犯所发现的弱点,等到熟练运用拉丁语以后,学会尊重罗马的名称和头衔。对于一个高等文明的艺术和学识,他们虽然缺乏争强斗胜的能力,但倾向于崇拜而不是消灭。阿拉里克和根西里克的士兵短暂占有富有和无力反抗的都城,一支胜利的军队就会激起狂热的情绪,恶意发泄欲念或残酷的本性,到处搜刮可以带走的财物。但他们即使是将执政官和恺撒的杰作打得粉碎,这种无利可图的行为也不可能让他们获得乐趣,或者是满足骄傲的心理。他们的时间的确很宝贵,哥特人撤离罗马是在第6天而汪达尔人是在第15天,虽然建造比起破坏是要困难得多,但是他们在仓促状况下发起的攻击,依然只能给结实的大堆建筑物带来轻微的伤痕。
我们或许还记得阿拉里克和根西里克都曾经表示,不得破坏罗马城的建筑物;而且在狄奥多里克贤明政府的统治下,还能保持实质的强度和美丽的外貌;就是托提拉当时怒气冲天的情绪,也被自己的克制以及朋友和敌人的劝告所化解。谴责的对象可能从无辜的蛮族转移到罗马的正统基督徒,那些魔鬼的雕像、祭坛和殿堂都是他们的眼中钉。在城市完全落入他们的绝对控制之下时,他们可能用极大的决心和热情,努力根除祖先所崇拜的偶像。东部的神庙被摧毁为他们树立了行动的榜样,也为我们提供可信的证据。很可能这部分的罪行或美德要归于罗马新皈依的教徒。不过,他们的厌恶仅限于异教迷信的纪念物,那些用于商业或娱乐的民间建筑,可能被完全保留了下来,没有受到破坏或引起他们的反感。宗教的改变不是靠着民众的暴乱完成的,主要还是皇帝的诏书、元老院的敕令以及时间的酝酿。列名于基督教圣秩制度之中,罗马的主教通常会谨言慎行,很少出现宗教狂热的现象,至于拯救和改变万神庙的庄严结构这种善举,没有人可以用理直气壮的态度加以指责。
(三)建材的使用与滥用
任何可以满足人类需求和乐趣的物品,所具备的价值都是由它的内容和形式、材料和制作共同构成的,至于它的价格则取决于需要和使用的人数、市场的规模和大小,最终则要看外销的难易,这与商品的性质、所处的位置和世界暂时的贸易情况有关。罗马的蛮族征服者在极短时间内篡夺几代人的成果和财富,但是,除了立即可以消耗的奢侈品,对于那些无法装上哥特人的大车或汪达尔人的船只向外搬运的东西,也只能毫无兴趣地看看而已 。[448]金和银是他们满足贪念的第一目标,因为在每个国家甚至最小的范围之内,代表着对人类的劳力和财富最有力的持有。用这些贵金属制成的花瓶和雕像,可以引起部分蛮族酋长的虚荣心,但是数量更为庞大的群众却不理会它的外形,只看重它的材料,而那些金银锭熔化以后,很容易被分割压制成为帝国流通的钱币。行动不够积极或运道欠佳的匪徒只能抢到一些价值更低的铜器、铅块、铁器或铜币,所有逃过哥特人和汪达尔人抢夺的东西都被希腊的暴君洗劫一空。
君士坦斯皇帝在那次搜刮财物的巡视中,竟然揭走了万神殿屋顶全部的铜瓦。罗马的建筑物可能被当作包罗万象的巨大矿藏,第一次萃取材料的工作已经做过,金属经过提炼后,增加纯度重新铸造,大理石经过切割加以打磨光亮,等到国外和国内的掠夺得到满足之后,要是能够找到买主,这座城市的残余财物仍旧可以卖个好价钱。古代纪念物的贵重装饰全被剥光,要是获得利润的希望超过劳力和外销的花费,罗马人自己就会动手去拆除拱门和城墙。如果查理曼大帝当年将西部帝国的宝座安置在意大利,凭着他的才智会去重建恺撒的各项工程,而不是尽力去摧毁破坏。但是,法兰西国王受到政策的限制只能立国在日耳曼的森林,他的胃口要从大肆蹂躏和任性摧残之中获得满足,亚琛新建的宫殿全用拉文纳和罗马的大理石美化得花团锦簇。查理曼大帝逝世以后过了500年,西西里的罗伯特国王是当代智慧最过人、行事最开明的统治者,台伯河和海上的运输极其便利,他从罗马同样获得大量的材料。彼特拉克发出气愤的哀叹:世界古老的首都要挖出心肝去装饰那不勒斯怠惰的奢华。然而在黑暗时代这种掠夺和收买的例子倒是少见,只有罗马人在不值得羡慕的状况下,把古代残余的结构任由私人或公家使用。如果这些建筑物还是保持目前的形态留在原地,对于城市和居民来说并非完全一无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