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第2/7页)
吕局长知道刘晓豫在专心听自己讲话,却不知道她听了之后会突然提出这么个问题,急忙回答说:“没有。现在没有,以后也不会有。绝对不会有!”张口就来,信誓旦旦,还用了现在与将来的排除法。
“你到蛮自信的啊。”刘晓豫柳眉一挑感叹道。她这一声感叹带着嘲讽的意味,刚刚对吕局长建立的好感顷刻间打消了一半。心想,基层干部对领导阿谀奉承惯了,吕局长也没有跳出这圈。她说完又瞥了吕局长一眼,心生许多惋惜和遗憾。
吕局长倒没有在意,浓眉扬起,非常认真地说:“现在讲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其实最重要的应该是民心自信。”说到这里,他的大眼珠一转,瞥了刘晓豫一眼,非常自信地说:“我在民政局工作了小二十年,对巩义的民心非常自信。老一辈打下的江山,把她们安放在哪里都合情合理,巩义人不会有任何异议。”
刘晓豫惊异地瞪大了眼睛,看着眼前这位比芝麻还小的油菜籽官,肃然起敬,为自己刚才的惯性思维感到羞愧,为那句不屑的嘲讽而心痛,那美丽的鹅蛋脸显得很不自然。吕局长见刘晓豫脸上罩着一团阴云,以为她心中的疑虑没有消尽,遂又认真地补充一句:“即使有个别人不明事理,我们民政局会做工作的。放心吧,巩义人厚道得很!”
刘晓豫想说什么,张张嘴没有出声。她看看吕局长,又看看李斌、伍子和徐主任,感到他们身上都打着“巩义人厚道”的符号,自己与他们相比非常渺小。
导游见众人都看过青龙山慈云禅寺五十三峰圣境之图离开石碑,就介绍说:“在明朝,慈云寺僧人用二十年的时间走遍了周围五十三座山峰,绘成了这幅图,继承和发展了佛教的五十三参。当时,慈云寺有五六百僧人,分布于五十三峰,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艰苦修行,蔚为壮观。”导游边说边向后退离开垂花门。她的声调比原来提高了不少,可以听出话语里充满了骄傲和自豪。她见吕局长和刘慈云站在原地说话,众人看着他们俩也停步不前,就又大声说道:“在天王殿西侧与五十三峰圣境图石碑相对应的是慈云寺的镇寺之宝——释迦如来双迹灵相图碑。是佛祖的真实足迹,由唐玄奘西域取经带回,唐太宗下旨按1:1的比例刻于石碑上的。大家随我过去看一看。”
“算了,小赵,转圈儿走,过去再看。”吕局长冲导游喊,“主要是看地形,建筑物的位置,大雄宝殿也不进了,你简单介绍一下。”
“好,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大雄宝殿。”导游接着说,“大雄宝殿是寺院全体僧众朝暮诵经、集中修行的地方,是方丈带领寺院僧众和信教居士举行日常佛事活动的地方。在佛教寺院中是正殿,也叫大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大殿内中央供奉着释迦牟尼佛,迦叶、阿难两位尊者,竺法兰和摄摩腾,周围墙壁上画着十八罗汉和四大菩萨的壁画。”
说话间,众人已经走到华严阁前。华严阁是慈云寺最高大的建筑,外观为两层阁楼,一层三扇大门前六根红色圆柱擎起一道宽敞的走廊,六根红柱上挂着三对楹联,让人感触到厚重、威严、壮观。二层中间悬挂三块匾额,正中的匾额最大,镶嵌着“释源祖庭”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两侧的匾额对称,镶嵌着“少林共祖”和“白马同乡”八个大字。导游说,阁内实际为一层,供奉着华严三圣——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三身佛像——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
刘慈云没有听导游的介绍,他抱着骨灰盒走向了碑廊。碑廊依寺院东墙而建,红柱画廊,半坡单檐硬山顶,一通通高低不齐的石碑镶嵌在墙内,像一个个敦厚的僧人整齐地站在那里向人们讲述历史尘封的故事。碑廊内石碑尽头有个月亮门,上书“游人止步”,在这深山古寺里又多了些许神秘感。
刘慈云走到月亮门前,探头向里看,是个小院。吕局长急忙跑到他的身旁,徐主任也紧走几步跟了过来。
“这是僧人居住的地方。”吕局长说。
“这个小院应该是关押我父亲和王金凤阿姨的地方。”刘慈云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问吕局长。
“应该是这里。”吕局长挠着他那小平头说,“前面这个房是寺院的客堂,僧人对外联络,接待宾客、居士、云游僧的地方。当时日本兵住在客堂里,把他们关押在这里由特务队看守,日本指挥官松本住在方丈室。”吕局长说着用手指了指华严阁东侧的大房子。
“从我查过的资料判断,刘先生的父亲应该是关押在这里,那女八路应该是关在四孔窑里。”徐主任接过吕局长的话,指着那四孔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窑里边没有窗,只有一个门,所以只用一个人站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