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这是一支张皇失措的部队”(第8/12页)

当时,美军士气极低,处在毫无进攻精神的萎靡状态。第8集团军的各级指挥官、参谋乃至士兵都已经丧失了信心。李奇微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支张皇失措的军队,对自己、对领导都丧失了信心,不清楚自己究竟在干什么……我视察过的每一个指挥所都给我同样的感觉,即丧失了信心和斗志。军士以上的指挥人员都好像很冷淡,不愿回答我的问题,即使想从他们口中听到一些牢骚意见也不容易。他们闷闷不乐地向我提供着情况,在他们身上看不到情绪高昂的部队所具有的那股机敏劲。”

李奇微在写给柯林斯的一封私人信函中说:“这里确定无疑地有一种紧张不安、大难将临、动荡不定的气氛,一种惊恐未定的精神状态。”鉴于美军中普遍存在着失败情绪,士气低落,李奇微只好放弃了立即转入进攻的打算。

杜鲁门政府一方面玩弄停战阴谋,以利再战;另一方面则做好了万一美军顶不住就撤退的打算。12月29日,美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给麦克阿瑟和李奇微下达新的指示。指示称:“现有的一切估计表明,中共如打算采取行动,是有能力将联合国军赶出朝鲜的。……我们相信朝鲜不是打大战的地方,倘若能以不太大的牺牲为代价,在朝鲜的某些地点对中国和北朝鲜的侵略做有效的抵抗,削弱中共的政治和军事上的声誉,这对我们国家的利益是非常重要的。”

参谋长联席会议指示麦克阿瑟:“你目前的任务是,主要考虑部队安全的情况下,按照CX50635号命令大体指出的那样,构筑梯次阵地进行防御,尽量杀伤在朝鲜的敌军。你应继续尽量动员朝鲜最大的力量进行持久抵抗,既包括常规,也包括非常规的作战方式。事态的发展也许迫使我们撤出朝鲜。特别是在日本面临的威胁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对于我们来说十分重要的是,要提前确定我们最终进行井然有序撤军的适当时机。在我们看来,倘若你被迫退到锦江附近和河东一线的阵地,中共集结大批部队对你的阵地发起进攻,而且显然是有将我们赶出朝鲜的能力,我们就将指示你开始向日本撤退。”

对此指示,麦克阿瑟并不同意。12月30日他复电仍要求封锁中国海岸,动用海军炮火和空军轰炸摧毁中国进行战争的工业生产能力,让台湾的国民党部队加入联合国军,并让他们骚扰中国大陆。麦克阿瑟说,如果国防部既不派增援部队,也不同意使用国民党部队,他只能按29日的指示去办,但他认为:“在执行这一计划的过程中,你们没有必要在我们可能撤至滩头防御阵地前,事先就做出撤退的决定。”

“联合国军”勉强沿三八线建起一条西起临津江、东达东海岸的防线后,正积极构筑工事,建立纵深防线和整顿部队,准备抗击志愿军的进攻。

根据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指示,李奇微准备采取“在夜间收缩部队,让部队与部队之间紧紧衔接在一起,到昼间,则以步坦协同的分队发起强有力的反冲击”的方法对付中朝军队的进攻。一旦被迫放弃一些阵地,则“在周密地勘察并精心构筑后方阵地之后有秩序地按照调整线实施后撤”。

12月31日,李奇微部署了“一条从临津江到‘三八线’的总战线”。在这条横贯朝鲜半岛250公里、纵深60公里的总战线上设置了两道基本防线。第一道防线(A)西起临津江口,东经汶山沿三八线到东海岸的襄阳。第二道防线(B)西起高阳,东经议政府、加平、自隐里至东海岸的冬德里。为了加大防御纵深,在第二道防线以南至北纬37度线,还准备了C、D、E三道机动防线。C线从永登浦沿江南岸,经杨平、横城至江陵;D线从水原经利川、原州、平昌至三陟;E线沿37度线,从平泽经忠州至三陟。

此时,“联合国军”在朝鲜的总兵力已达34万,一线兵力为5个军13个师另3个旅,20余万人。

1950年最后一天—12月31日,三八线附近寒风凛冽,大雪纷飞,气温骤降。

16时40分,志愿军的炮火准备开始了,一发发炮弹呼啸着飞向对岸敌军的阵地。顿时,江对岸腾起一片火光和烟雾。

短促的炮火准备之后,在西起临津江口,东至麟蹄200多公里的宽大正面上,志愿军和人民军向“联合国军”在三八线的防御阵地发起进攻。

志愿军右纵队第39、第40、第38军各担任突破任务部队的指战员在高浪浦里至永平地段上,冒着敌军炮火的封锁,奋勇踏冰(部分部队徒涉)向临津江和汉滩川南岸进攻。

临津江和汉滩川南岸是天然峭壁,南朝鲜军第1、第6师依托既设阵地,凭险据守,敌防线前沿布满了铁丝网和地雷。志愿军右纵队过江后,冲破重重阻碍和火力封锁,一举突破敌防御前沿,继续向敌防御纵深发展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