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第3/3页)
战后的日本与德国非常相似。一开始,美国对日本的占领非常混乱,日本也像德国一样遭受了两年的贫穷。随后,如同在联邦德国发生的一样,管理上的回归和共产主义的胜利引发了一场反思。1949年,共产党打赢了中国的国内战争,失败的国民党部队在蒋介石的带领下撤到了中国台湾。这时,美国人制订了一个复兴日本经济的计划,并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就像联邦德国所发生的一样。经济学家皮耶罗·斯拉法[309]在一生当中只做了两个投资决策。他在1945年买入了日本的债券,然后在1960年卖出,换成黄金,结果成为一个非常富有的人。
在战后的几十年当中,社会主义国家的复苏则是非常不同的另一番景象。苏联的复苏一方面得益于来自德国的劳工(莫斯科的很多大型建筑都是由德国战俘修建的)和赔偿物资,一方面也得益于苏联的大规模军备和一直存在的秘密警察(后来演变为克格勃)[310]。但是在农业产出方面,苏联直到1960年才超过沙皇统治时期。1949年,苏联宣布成功爆炸了原子弹,过了一年,朝鲜战争爆发,冷战有可能升级为热战。实际上,朝鲜战争刺激了国际市场对原材料和德国机器的需求,它也使西方的军事经济组织(北约是主要代表)更为稳固,并发挥积极作用。进入20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德国和日本分别成为了国际上举足轻重的国家。这一不同寻常的巨大变化迟早将对各个社会主义国家造成影响。日本,韩国,甚至包括中国台湾(在1960年,韩国只能出口假发),连同取得巨大成功的中国都走上了自己的发展轨道。中国的成功促进了苏联的经济发展,但苏联不久后就解体了。这时,德国终于获得了统一。盟军取得胜利的46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297] 即魏玛共和国政府。
[298] 乔治–亨利·苏图(Georges-Henri Soutou,1943— ),历史学家,1943年出生于瑞士日内瓦。
[299] 比利时港口城市,位于比利时北部。
[300] 康拉德·阿登纳(Konrad Adenauer,1876—1967),联邦德国总理(1949—1963)。
[301] 詹姆斯·伯恩斯(James Byrnes,1879—1972),美国国务卿(1945—1947)。
[302] 德国西南部城市。
[303] 克莱门特·艾德礼(Clement Attlee,1883—1967),英国首相(1945—1951)。
[304] 瓦尔特·乌布利希(Walter Ulbricht,1893—1973),德国共产党领导人,曾与德国社会民主党建立反法西斯同盟,后来两党合并成为了德国统一社会党。
[305] 卢修斯·克莱(Lucius Clay,1897—1978),美国陆军上将,驻德美军指挥官,曾成功指挥向西柏林运送补给品的空运行动。
[306] 西欧国家的多边清算组织,其成立标志着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开端,1958年为欧洲货币协定所取代。
[307] 艾伦·约翰·珀西瓦尔·泰勒(Alan John Percivale Taylor,1906—1990),英国历史学家。
[308] 《苏醒的德国》,“二战”德国军歌。
[309] 皮耶罗·斯拉法(Piero Sraffa,1898—1983),意大利经济学家。
[310] 苏联间谍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