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直接对话(第5/6页)

本赛季的一场比赛当中,伊布首开纪录,出人意料的是,他进球后并没有庆祝,而是甩开队友,冲向国际米兰球迷所在的看台,把手指放在唇边,对球迷做了一个“闭嘴”的手势。紧接着,他还做出了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下流动作——将右手放到了裆部附近,他对此前国际米兰球迷对自己发出的嘘声不满,以此做为还击。

伊布“独特”的庆祝方式在赛后引起了轩然大波,本就因伊布乖张的性格而对其心生不满的球迷险些与之决裂。

一个人对全场球迷,这有些像堂·吉诃德和风车大战,这样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反社会型人格倾向的体现。具有这样倾向的人,往往会有情绪的爆发性和行为的冲动性,对社会对他人冷酷、仇视,缺乏好感和同情心,缺乏责任感,缺乏羞愧悔改之心,不顾社会道德法律准则和一般公认的行为规范,经常发生反社会言行,不能从挫折与惩罚中吸取教训,缺乏焦虑感和罪恶感。

这样的人能从反抗一个群体的过程中获得一种快感和英雄主义的满足,他们会将一些或者少数人对他的不公泛化为对整个群体的不满。比如,虽然有一些球迷反对他,但他却可以对整场球迷做不雅动作,他根本不会理会那些还支持他的球迷的感受,他只在乎宣泄自己的愤怒。

同贝斯特、加斯科因、坎通纳这些伟大而古怪的天才一样,媒体对伊布也是又爱又恨。他们爱极了伊布的天赋,他们也恨透了伊布的自大。

爱也好,恨也罢,不管伊布怎样不礼貌,媒体都该感谢他,因为他们总能从他嘴里挖掘出连珠妙语。

对伊布来说,媒体采访是他的另一个舞台,他的表演型人格的一面可以得到充分的体验。这样的人会非常热衷于自我表现,语不惊人死不休,通过种种惊世骇俗的语言博取关注,引得一种被注视的快感。他们的自我价值是和点击率、收视率呈正比关系的,主要特征就是夸张和花样繁多以及充满了戏剧感,包括他的杂耍般的进球动作。

作为一名巨星,而且是桀骜不驯的巨星,伊布和迪甘一样,在场外的绯闻少得可怜。他是个安静的家伙,在场下,他的生活只有家人、电子游戏、音乐和电影。

性格怪异而孤僻,有了这样一个著名的标签,伊布在足球圈内的朋友自然多不到哪去。皮耶罗曾坦承与伊布关系不错,但算不上朋友。

在阿贾克斯时,伊布的乖张断送了他与范德法特的交情。尽管伊布和范德法特如今势同水火,但当初在阿贾克斯效力时他们还是有过一段“蜜月”的,至少在公开场合,两人总会称兄道弟地表示亲热。

此后,伊布不满范德法特受到的重视,一再向教练组表示要取而代之,但遭拒绝。2004年荷兰同瑞典的友谊赛中,伊布给了范德法特一记极为恶劣的犯规,从此两人决裂。

嫉妒让伊布与范德法特没做成朋友,而他与米多的友情的终结则是因为后者的嫉妒。埃及前锋米多与伊布十分相似,同样的才华横溢,同样的暴躁乖张。由于性格相近,且都与队中众多的荷兰人保持距离,两人一度成为好友。

可是好景不长,由于伊布获得的出场时间远多于米多,导致米多心生不满。一次比赛结束后,打满全场的伊布像往常一样与枯坐板凳的米多开玩笑,谁知米多勃然大怒,随手抄起剪刀扔向伊布,后者大惊,随即怒吼“你在干什么,我们可是朋友啊!”至此,又一段友情结束。

伊布有典型的自恋型人格倾向,自恋型人格的基本特征是对自我价值感的夸大和缺乏对他人的共感性。这类人无根据地夸大自己的成就和才干,认为自己应当被视作“特殊人才”,认为自己的想法是独特的,大概只有特殊人物才能理解。

无论从外形,球技,还是性格,人们都能从迪甘和伊布拉希莫维奇两人的身上找到很多共同点。

身材高大,球技出众,性格怪异。

人们在分析之后,或许会惊讶的发现,和迪甘与卡卡这对莱特兄弟相比,这两个完全不挨边的人更像是一对亲兄弟。

但现实却让两人成了一对不死不休的仇敌,伊布拉希莫维奇嫉妒迪甘在球场上取得的成就,同样迪甘也是满眼看不上伊布拉希莫维奇那份莫名其妙的自大。

裸体赌约!

从迪甘复出的时候,就被人们反复的热炒,如今当两个人终于要面对面较量的时候,最重的一场戏也要到了开场的时候了。

进球大战进行到现在,迪甘打进三十一球,位列射手榜的首位,伊布拉希莫维奇则打进了二十九个球,紧跟迪甘之后。

联赛还剩下七轮,虽然很多人都觉得凭借迪甘现在的状态,伊布拉希莫维奇翻盘基本没有希望,但是瑞典人就是如此倔强,在众多媒体的眼中,伊布拉希莫维奇倔强的甚至有些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