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四章 普天同庆(第3/4页)

徐奇也不遑多让,为表决心,亲自兼任这铁路司的大使,而后发行公债,筹措铁路的修建。

又过十数日,一份更详尽的奏请,送到了朝中。

很快,张安世与杨溥被召入宫中觐见。

等张安世二人抵达文楼的时候,却发现,朱棣端坐,文渊阁诸学士和六部尚书、侍郎都已肃立。

此时,朱棣看着张安世,点了点案牍道:“张卿不必多礼,这奏疏,张卿与杨卿都看看。”

张安世很干脆,等宦官将奏疏送到他的面前,细细一看,却是一份详细的修建铁路的章程。

其中要修通的,乃是南昌府至九江府的铁路。

九江乃通衢之地,而南昌府乃布政使司的治所,亦是天下有数的大邑,此二处若是能铁路联通,其意义不在太平府之下。

而且其中如何发公债,如何招募人力,如何引商贾修建钢铁作坊,又如何让人探勘附近的铁矿和煤矿,教人开采。

可谓是详详细细!

张安世认真看过后,他不得不钦佩,这位布政使,确实是有本事的。

奏疏里所有的事,都考虑得十分周密,连张安世也不曾想到的事,这徐奇都已考虑到了。

难得可贵的是,里头每一笔账,这徐奇竟也进行了估算。

可见……此事是反复推敲出来,绝不是一拍脑门的结果。

张安世细细看了两遍后,并没说什么。

杨溥那边,也已细细地看过,亦默然无语。

朱棣便道:“张卿,杨卿,你看此奏可有什么不周之处?”

张安世道:“十分周密,臣没有什么可以补充的。”

朱棣看向杨溥,杨溥想了想道:“确实精细,难以挑剔。”

二人的话音落下。

一下子,所有人都长长地松了口气。

一旁的礼部尚书刘观笑起来,道:“陛下,徐奇此人,乃是能吏。他在户部其间,便以精干著称。此后任广东右布政使司时,也是政绩卓著。而后主政江西,亦是官声人望俱佳。臣见了他的章程,也不禁为之拍案叫好,这天下第二条铁路,看来就要落在江西了。”

朱棣也释然一笑,道:“诸卿都这样说了,朕也可以放下一些心了。不过这徐奇,确实是个人才,朕了解他的一些过往,确实堪称能吏部。既如此,那就明发旨意,教他筹建便是了。”

殿中许多人轻松起来。

这铁路确实利国利民,一旦建起来,便有无穷好处。

最紧要的是,修建这铁路的徐奇,也是大家满意的人选。

此公……为人不错,许多人都对他有印象。

何况现在连张安世和杨溥都挑不出毛病,那么事情就更加大有可为了。

刘观此时更是笑着道:“陛下,只要江西这边铁路贯通,到时这江西的铁路便可推行各布政使司,从此造福天下。”

他红光满面,作为主持铁路的大臣,此时自是觉得自己的腰杆子硬了许多。

朱棣自是龙颜大悦,又与诸臣议了一阵。

对朱棣而言,他对此也怀有巨大的憧憬,因此谈兴很浓。

到了正午,朱棣才放众臣散去。

张安世与杨溥一道出的宫。

杨溥边走边皱着眉,不说话。

张安世看他一眼道:“怎么不吭声?”

杨溥便道:“这徐奇,确实是能吏,短短时日,能有这样的章程,只怕是下官,也远远不如。此公雷厉风行,以我之见,这铁路可能还真能修成。”

张安世微微笑道:“若能修成,也算是好事。”

“可下官……”杨溥犹豫了片刻,脸上浮出几分忧心忡忡之色,道:“却又总觉得……好像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张安世道:“怎么,你想到了什么?”

杨溥摇着头,苦笑道:“就是因为这章程实在完美无缺,几乎到了无可挑剔的地步,反而让下官担心。”

张安世大笑:“不要杞人忧天了,管他呢,你顾好直隶的铁路便是了。”

“是。”

……

文渊阁内,喜气洋洋。

胡广今日的话头很多,最重要的是,连一向沉默寡言的金幼孜,今日竟也难得露出了喜色。

虽然解缙去了爪哇,可如今文渊阁内,除杨荣之外,胡广和金幼孜俱都是江西人,此时家乡父老可以得铁路之便,军民百姓又可借助这铁路能如这直隶一般,得以安居乐业,对于他们而言,实乃万幸。

胡广兴匆匆地寻到了杨荣,喜不自胜地道:“杨公,徐奇此人,我看很好,我一直观察此人,此人确是人才。”

杨荣微笑道:“胡公可很少这样夸赞别人。”

胡广不吝夸赞地道:“这是当然,实是此人厉害,听闻他在户部的时候,就行事周密。在广东……亦是……疏通了珠江,实可谓是地方封疆大吏之中的翘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