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机器人和仿生人(第2/3页)

真正的机器人在工业界已经很常见了,也逐渐出现在普通家庭里,这没有科幻作品中描述的那么复杂。工厂用机械臂组装汽车,用完全相同的方式重复一系列简单的动作。家庭中有扫地机器人或者割草机器人,这些机器人不像人一样可以高效地完成这些工作,只能随机移动直到检测到障碍物(扫地机器人)或走到草地边界(割草机器人),然后掉头,再重新来过。

这些真正的机器人一般不会有很多功能,而是专注于某个为它们量身定制的简单任务。它们无须事无巨细地模仿人类,只要做好简单的工作即可。当然,机器人不会像现在这样一成不变。就像移动电话已经从单一功能的大哥大变成现在功能复杂的智能手机,我们也可以期待机器人技术的日新月异。科幻作品中的机器人和未来世界的机器人最大的区别可能就在于互联性。由于无线网络和互联网的存在,下一代机器人可能更像蚂蚁或蜜蜂,而不是人类。

科学研究需要循序渐进。你也许听说过能记录已使用物品和订购快吃完食物的智能冰箱。但这其实是老式的科幻作品的思维方式。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家中堆满没用的东西。更明智的做法是使用一个中心调控系统,也许是计算机上的某个程序。这个调控系统可以和所有需求设备或供应设备互动,比如冰箱、冷冻柜、存储柜、洗碗机、洗衣机、咖啡机等。

下面以洗碗机的自动化为例。老式的科幻作品中的想法是,用一个巨大、复杂的人形机器人模拟人的动作(现在暂时没法实现):把碗放在洗碗机里,倒入洗碗液,再运行洗碗机等。但是,我们可以想想蜜蜂是如何完成复杂的工作的。它们并非单兵作战,而是由许多各司其职的工蜂共同完成。每只工蜂不需要为多种不同的工作掌握不同的知识(它们的脑容量也没那么大),而是一群工蜂一起合作,采蜜、建造蜂巢、保卫蜂巢,让整个蜂巢井然有序。

现在我们还不能让蜜蜂大小的机器人做很多事情,大自然比我们要伟大得多。但是,你可以想象出巴掌大的小玩意儿跑来跑去把东西分门别类地放好的情景。它们的任务也许很简单,比如把洗碗液倒入洗碗机,把洗衣粉倒入洗衣机,把咖啡豆放进咖啡机。它们没有其他功能,仅有的功能也不需要太多的智能。但如果这些小器械齐心协力,许多不同的小功能组合在一起肯定比单一的人形机器人更高效。

你也许会质疑在家里放一堆中小型机器人的可行性,应该把它们放哪儿啊?当然,这样的机器人可能更适用于大一些的空间,比如办公场所。然而,这些机器人可以高效地自行归位,也不会比一个人形机器人占用更多的空间。事实上,所有节省劳力的设备都会占用一定的空间,我们要想办法更好地收纳它们。比如,把墙脚线改成一排机器人存放架,或者把动画片《猫和老鼠》的鼠洞更改为更适合放机器人的地方。

长远来看,如果我们能把小型机器人进一步压缩成蜜蜂甚至是蚂蚁的大小,收纳就更不成问题了,因为超级小的机器人可以爬到很小的瓶子里,不会占用太多空间。这样的小型机器人可能需要生物工程技术,比如制造仿生蜜蜂,而不是机械设备。如果要在这个想法上再进一步,也许我们要考虑一下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非常精细,相当于在纳米级别上制造物体,一纳米等于一米的十亿分之一,或者一英寸[1]的五百万分之一。科幻作品中描绘的纳米技术大多是邪恶的、有摧枯拉朽的力量的、超级精密的器件,小到肉眼不可见,但这些器件聚在一起便会形成所谓的“灰色黏质”——纳米机器像洪水一样铺天盖地而来,势不可当地摧毁包括人和导弹在内的一切东西。在迈克尔·克莱顿的小说《猎物》(Prey)中,失控的纳米机器人吞噬了一切。但是,我们怎么从现有的技术过渡到纳米级别的机器人呢?答案是利用超级小的颗粒,就像肉眼不可见的超级小的二氧化钛颗粒可以被用作透明的防晒霜一样。这其中的很多争议都聚焦在金·埃里克·德雷克斯勒身上。

德雷克斯勒于1986年出版了《创造的发动机》(Engines of Creation)一书,他在书中提出了“分子工程”的概念,即数以亿计的小零件组合成单独的“分子”或者物质单元,再用这些分子组装任何东西。坦率地说,德雷克斯勒的这本书是没有故事情节的科幻作品,不仅因为我们现在的科技水平和他提出的概念依然差距很大,而且因为这个想法基本不太可能实现。设想用这样的“分子”来组装人形机器人。人体(在此是个绝佳的例子)大概有7 000万亿万亿(7×1022)个原子。把7 000万亿个原子组装在一起组成一个人形物体大概需要1万亿秒,约为3万年。所以,这绝不是一夜之间能完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