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隐形技术(第3/4页)

生活在水里的比目鱼可以像变色龙那样变色,并且做得更好。在某个人完全融入他所在的环境时,我们也许应该叫他“比目鱼”,而非“变色龙”,虽然这话听起来不像一种赞扬。比目鱼的皮肤上也有一些色素细胞,准确地说,是在比目鱼的上表面。虽然在表皮有色素这方面比目鱼和变色龙很相似,但比目鱼可以根据周围的环境改变其身体的颜色。比目鱼的下表面有感受颜色的传感器,上表面则可以变色。如此一来,比目鱼在游动的时候,就可以把身下的环境像照相机一样照下来,再把颜色、光影等信息反映在上表面,从而和背景融为一体。

说到人类的隐形装置,最好的方法可能就是利用比目鱼的保护色机制了。坐落于韩国首尔郊区的无限塔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座隐形大楼。1 500英尺的高塔周围,有3台摄像机全方位取景。这些摄像机捕捉到的信号由计算机进一步处理,并利用塔外的LED照明技术营造隐形的效果。整个建筑就像一个巨大的LED屏幕,投射出塔周围的景色,看上去这个塔仿佛消失了一般,最多只呈现出一个模糊的轮廓。但是,为什么要让一个巨型建筑隐形呢?特别是这个塔的高度足以影响低空飞行的安全。但是,这个想法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显然这个原理和比目鱼的自我保护机制非常相似,至少比网上视频中常见的“隐形斗篷”更接近。隐形斗篷在几年前就被日本横滨庆应义塾大学的工程师馆暲实现了。他将摄像机置于人身后,并拍摄下后面的景象,投射在斗篷上,斗篷表面有一层细小且反光率高的珠子,使得投射在斗篷上的图像和自然光非常接近(投射总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但是,隐形效果是静止的,而且只能从特定的角度才能观察到。更重要的是,这样的隐形斗篷不仅需要斗篷本身,还需要一系列的外接设备。

隐形作为经典的魔术桥段已存在超过100年的时间了,而且魔术中的隐形效果远比现在的高科技手段要好。在物体的前方放置一个没有边框的镜子,物体前面和后面的环境需要非常相似,比如由灌木包围的大片草地。镜子上呈现出观察者身后的景象,如果所有东西都处于静止状态,观察者所在的位置也经过精挑细选,不会出现在镜子中,其效果就是镜子背后的物体仿佛隐形了一般,但这种隐形手法很容易被识破。

事实上,由于观察者会不断变化视角,将隐形设备后面的图像投射到前方的手段非常容易被识破。比目鱼则没有这个问题,比目鱼的身型扁平,身上呈现的只是身下的颜色,并不是真实的三维图像。隐形设备若要展现真实复杂的三维环境,问题就会接踵而至。

一个难题是如何做到使隐形设备经得起任意角度的观察,即使观察者绕着隐形物体走一圈,也不会从某个角度看到它。这也许是最容易突破的技术难关,因为以现在的电子技术,微小的摄像机和LED灯可以交叉排列,使得每一面都可以呈现另一面的景色。这个设想由意大利摩德纳大学的佛朗哥·赞博内利提出,密布的摄像机和微型显示元件可以通过本地无线网络相互连接,不需要外接电线。

另一个难题是,观察者在走动的时候,其观察到的景象会发生变化。如果用普通大屏幕上的LED装备(就像首尔的摩天大楼那样),微型显示元件是无法做到“移步换景”的。为了让隐形效果更加逼真,每个微小的显示屏必须按照特定的角度排列,才能形成180度的全视野。现有技术还无法实现这一点,多角度观看装置有可能会解决这个问题。

以上谈到的隐形斗篷不过是一种增强型的短距离成像电视系统,是隐形技术在中短期内有可能实现的最佳效果。它也许会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大放异彩,其长期目标是利用“超材料”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隐形。这些令人难以置信的材料利用了我们熟悉的概念——折射率。

当光从低密度介质进入高密度介质时,光会朝着入射点的垂线方向弯曲。光速被材料改变得越多,弯曲的程度就越大。这被称为“救生员原则”,因为光就像救生员一样,会走最快的通道。我们总觉得,在光滑的平面上,两点之间的线段最短,但这只在速度始终保持一致的情况下才成立。当发现有人溺水时,救生员会先在沙滩上跑,使游泳距离变短。因为不管救生员多么强壮,他们在沙滩上跑步的速度总是比在海里游泳的速度快。

光的另一个奇怪的特性是,光很懒(或者很聪明),它总是选择耗时最短的路线。如果光从空气进入水中,光会在空气中走更长的路径,使得进入水中以后到达终点的路径变短。这是因为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更快,所以总用时更短。这个过程叫作“折射”。因为折射现象,水中的铅笔看上去好像折断了一样,这也是透镜的工作原理,透镜的特殊形状让入射光(从空气进入玻璃,再从玻璃进入空气)汇聚在一个特定的焦点。两种介质的折射率差别越大,光朝入射点的垂线方向弯曲的程度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