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金多·马拉纳

本岛

义正武治四年三月

金多·马拉纳从未想过自己有一日竟会放下算盘,披上盔甲,佩起宝剑。

他更喜欢看着皇帝的国库堆满诸岛收来的钱财,而非考虑如何杀人如麻。他想把时间花在设计抓捕逃税者的办法上,而非制订战略和审读伤亡报告。

他上学时功课很好,擅长算术,勤勤恳恳地一步一步在官路上越爬越高。他喜欢清点成堆的钱币、成篮的大豆、成匹的布、成桶的油、成捆的鱼干、成串的贝类、成袋的米面谷子、成包的羊毛、成罐的鱼鳞。将东西分门别类、各归其位,再从清单上将它们一个个划掉,这让他感到很是愉悦。他很乐意把这些事做到退休。

但摄政王的命令明白无误。不知怎么的,他这样一个毕生从未打过仗的文官竟成了乍国元帅,海陆空三军总司令。

身为奴仆,就得勤勉履行自己岗位的职责。他决定先从自己的长项开始:为手头的资源列个清单。

名义上讲,乍国陆军军队有十万人。但金多·马拉纳每年对国库收入的预测从未实现过,同理,他必须用多种方法挤掉这个数目中的水分。

首先便是领土控制问题。皇帝目前仍然有效控制的领土仅限于原属乍国的达苏岛和如意岛、西北的新月岛、西南的客非岛以及本岛中部一块蝴蝶状的领土,即肥沃的热翡卡平原和热季拉平原。眼下,高耸的大目山脉和希纳内山脉、宽阔的犁汝河及湍急的梭纳陆河都是阻挡起义者的天然屏障,一望无际、难以生存的共络际沙漠也帮了大忙。

位于本岛西北角的哈安国也仍完全处于帝国占领之下。但驻扎在其他各诸侯国领土的卫队不是投降并加入起义,就是被封锁在驻守城中,他的指挥被彻底切断。这些人马是不能写进账簿的资产。他真正能指挥的部队只有大概一万人,包括完美之城周边最为忠良的部队。

其次,就算是仍在乍国控制下的地区,事态也并不令人放心。从达拉诸岛各地强征来建设皇陵和大隧道的囚犯及服徭役者人数众多,轻而易举便能发起暴动。他们会对同乡起义者表示欢迎,将其视为“解放者”,若是在帝国腹地内部与起义者里应外合发起攻击,后果不堪设想。

第三,海军和空军状态不佳。巨型飞船所用的悬浮气体会慢慢从绸质气球中持续泄漏,须定期补气,需要巨额开支来保养和运行。天下只有一处悬浮气体的源头,安排补气航程变成了许多空军司令在和平时期尽可能避免的麻烦事。除了陪伴玛碧德雷皇帝长期巡游的几艘飞船,大一统战争结束后,大部分乍国飞船都已很久没有起飞过了。海军也今不如昔。除了北方尚有少许船只巡逻打击海盗,海军的大部分舰船都停在船坞多年,被虫蛀得不成样子,几乎无法在水上漂浮。这些也都变成了账簿上的负债。

最后,士气低迷。马拉纳很清楚,人心所感会对如何做事有巨大影响。乍国仍是七国之一、帝国尚未建立之时,乍国百姓痛恨其他各国将他们视为缺乏教养的乡巴佬、尚未完全开化的穷亲戚。雷扬王开始征战四方时,不得不增加捐税来支援军费,乍国百姓众志成城,要为祖国在达拉诸岛应有的地位奋力一搏,几乎心甘情愿地缴税。帝国建立后,天下太平,百姓的态度便很快转变。如今,这种希望与决心属于六国的起义者,乍国士兵却四下逃窜,情绪低迷,对出兵的正义性心存疑虑。

马拉纳将资产和负债清算完毕,接下来便要逐一予以改善了。这也是他轻车熟路的工作内容。在普明天治末年,以及,特别是如今的义正武治年间,皇宫都向国库提出了许多异想天开的要求。但他总能想法一一满足。

首先,他要将负债变为资产。可将服徭役者强征入伍,扩大皇家军队,还可以参战为条件释放囚犯和奴隶。扩招新兵之后,乍国精英部队的老兵可以在新军中晋升为小队长、军士、五十长、百夫长。可将缺乏经验的新兵混编,以免每个小队里同乡过多。将新兵分开,加以严密训练,再由乍国老兵监管,他们或许可以有效抵挡起义军攻入帝国腹地,至少能暂时抵挡一阵子。虽然不能光凭通货膨胀从长远角度解决预算问题,至少可救近火。

不过,若想根除起义,还要看原属乍国的如意岛和达苏岛。他得回去招募一支军队,由笃信乍国和帝国大业的忠诚者组成。

帝国律法严苛,这无所谓。乍国穷人与其他各诸侯国的贫民一样,在帝国的枷锁下高声呻吟,也不要紧。若是他能燃起百姓的爱国心和荣誉感,乍国新军就能再次逐一征服六国,重新完成玛碧德雷皇帝的心愿。此事看似遥不可及,或许充满挑战,和让帝国的商贾农民遵从税法一样难以实现,但他不是也圆满完成任务了吗?税法是驱动帝国的所有政策的缩影,或许同理,他既精通税务管理,便也可由此及彼,通晓治国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