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5
第二天上午,三姑没有来上课,下午打听到郑能谅和孟楚怜都还健在,才鼓起勇气回到学校。郝主任知道了事情经过,很严厉地批评了三姑,责令她向孟楚怜当面道歉,并罚她抄了五遍老舍先生的《猫》,直到三姑的父亲亲自深夜登门拜访,郝主任才打消了让三姑当众念检讨书的念头。
这件事就此翻篇,大家继续愉快地复习迎考。
从某种意义上说,郑能谅和孟楚怜算有过生死之交了,但他仍没有勇气更进一步,因为他觉得那一晚他的表现乏善可陈,根本不算英雄救美,细究起来似乎还是他害得孟楚怜挨了一闷棍,最后还说不准是谁救了谁呢。最可恨的是他最后一刻的懦弱,连碰一碰她头发的勇气都没有,说不定迈出这一步,他就能为孟楚怜选择一个美好的未来呢?而对于孟楚怜来说,这个时而羞涩时而勇敢的少年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充满了阳光,但她没有时间深入了解,因为高考近在眼前。
中学时代剩下的日子越来越少,郑能谅逐渐意识到,要想继续拉近和孟楚怜的距离,就必须考进那个叫做大学的地方。然后他就考上了。
这不是什么“爱的力量”,也跟“有志者事竟成”没关系,主要还是得益于家庭因素。郑能谅的父亲是位教师,母亲是位护师,都是充满正能量的职业,而且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一个管学习,一个管生活,各有所长,相得益彰。郑能谅从小就是个听爸妈话的好孩子,他们叫他向东,他绝不会向东偏北零点一度。他们说:“不要求你进什么清华北大,只要能上二本就行。”所以,他没有进清华北大,也没有过一本线,而是不折不扣地考上了一所二本大学。
面对毫无压力的期待值,在最后一个学期来临前,郑能谅对高考的前景作出了一番乐观的预估:
语文,对于连职业作家都未必能考及格的试卷,不能有太多奢求,客观题答对一半说不定就能进作协了,不过作文题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因为零分作文各有千秋,满分作文却如出一辙,只要把郝主任引用过的那些名人名言和他从课外书上看来的珠玑妙语捏巴捏巴,准能拿个优秀,前后一加,差不多80分左右(每一科总分都是150分)。
数学,虽然不是我的强项,但文科数学也不算太难,何况在奥数产业如此发达的环境下,十步之内必有数学高手,我这一点五的视力就派上用场了,实在求助不到,还可以跟着感觉走、照着公式套,东拼西凑个及格没问题,算它90分。
英语,凭着当年脑震荡摔出的好记性,词汇量还算过得去,虽然语法有点复杂,但选择题很多,可以用硬件弥补软件的不足,带上一粒骰子,怎么也能蒙对几道,保守估计能拿个90分。
政治,这就不用愁了,对于我这种根正苗红、思想纯洁、每天看新闻联播和《人民日报》还能随随便便就写上万把字观后感的孩子来说,考个140分都是故意放水的。
历史,平时看的课外书一大半都和历史有关,当初就是冲着它才选的文科,甭管什么正史、杂史、别史、野史,只有考官想不到,没有我做不出的,如果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那我绝对算是阅女无数了,连历史老师上次摸底考试的时候都说:“要不是主观论述题的分析能力还有进步的空间,给你小子打个151分都不怕你骄傲!”
这么算下来,总分551,比去年的一本线还高出了十几分!郑能谅心呼不妙:“哎呀!爸妈让我考二本,我这都超过一本线十几分了,要是再天天用功复习的话,回头考上清华北大可怎么交代啊!”
于是,他用接下来的半年时间把成绩往下拉了几十分,终于逃出了一本的分数线,实现了对父母的承诺。他最后考了523分,其中语文101、数学50、英语96、政治135、历史141……
从盘面上看,能实现承诺全靠数学拉分,但这并不在郑能谅的计划之内,他宁愿数学和历史的成绩对调一下,因为就算他历史考个50分,老师们也会说“真是可惜啊这孩子平时历史一直很厉害的这次肯定是发挥失常了”,并且把他塑造成一个悲剧天才,用来激励将来每一届的高考学生。可如果数学考烂了,老师们就会说“真是报应啊这孩子平时就不重视数学特意选了文科班结果还是栽在自己的弱项上了要不是老师教得好他恐怕只能考出个位数的分数呢”,然后把他变成一个反面典型,遗臭万年。
实际上,在高中最后那个学期,郑能谅千方百计想要提高数学成绩,以此证明他选择文科班并不是完全没有理科头脑,为此,他还经常带着一堆数学题去求教班长兼数学课代表任赣士。由此看来,他最终从数学菜鸟堕落成数学白痴,任赣士脱不了干系,但郑能谅始终没有想明白这位班长到底是如何做到的,这不奇怪,如果能想明白,也就具备当班长的潜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