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第2/3页)

“我哪报复社会了?哪里残忍了?”阚戚智一脸无辜地捋了捋头发。

“我这个人算是比较没有节操的了,可我才读了四首就差点犯心脏病,你让别的读者怎么活?”

“一看你就不懂文艺,这可是鼎鼎大名的‘戚辽体’!”

“什么鬼?”

“居然连校报副主编、校园民谣协会秘书长、西都大学头牌先锋诗人何戚辽都不认识?戚辽体就是他独创的诗歌形式,别说西都大学,整个西都都有数不清的粉丝。我只不过模仿创作了其中的几篇经典而已,远未能得其精髓。”

“你逗我吗?这还先锋诗?一句话分两三段说,内容全是废话,应该叫‘结巴家常口水诗’才对吧?”

“不许侮辱我的偶像兼本家!”

“你姓阚,人家姓何,哪门子本家?”

“我俩的名字里都有个戚字,这个字就是连接我和‘戚辽体’的精神纽带,是冥冥中注定的缘分!是诗人之间心有灵犀的默契!”

“可别侮辱诗人了,要是这也算诗,我都能写诗了。”

“你写的那不算,你浑身上下全是肌肉,哪有点诗人的样?首先要有诗人的气质,关键看气质,懂不懂!”

“气质个头啊,这种废话诗我家村口大树下唠嗑的老太婆都可以张口就来。”

“你!”阚戚智有些急了,可又打不过霍九建,惹不起只能躲,“我跟你这文盲没有共同语言,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你不会欣赏,自然有欣赏的人!”

“你确定那些人是来欣赏而不是来嘲笑的吗?再说,别人欣赏有什么用,最后用不用还是得听我们主编大人的。”霍九建说着指了指在一旁静静欣赏诗作的郑能谅。

听他俩唇枪舌剑斗了半天,郑能谅没发表意见,虽然看诗的过程中也笑了几次,却对“戚辽体”展现出特别的宽容:“我觉得吧,这种形式有没有意义、算不算好诗另说,但起码很有趣,我们的军训板报不是文学圣殿,本来就是个大杂烩,让忙碌了一个月的同学们看着一乐图个开心的,这些诗不正好可以达到这个效果吗?”

他这一番话既没有否定戚辽体的价值,也没有否定霍九建的批评,让争斗双方听着都有几分舒服,也都不好意思反驳,纷纷对他竖起了大拇指:“有水平。”

阚戚智的“戚辽体”先锋诗骨骼精奇、霸气侧漏,像一把把尖刀,将版面切割得四分五裂,直接导致了负责板报第三部 分的冉冰鸾和霍九建无事可干。考虑到“学霸”冉冰鸾和“武神”霍九建的身份,郑能谅将该版命名为“斌铨录”,取“文武双全”之义。冉冰鸾轻轻松松就用英文写出一篇介绍世界各国军训情况的文章,霍九建却还在为中文版的“习武心得”绞尽脑汁,结果一看排版,乐了,东一坨西一条全是“戚辽体”,哪还有放心得的位置?对文艺青年的偏见瞬间一扫而空,连连称赞:“好诗,好诗。”

郑能谅见“戚辽体”愈发深入人心,只好把“斌铨录”改成了杂货铺,见缝插针地放一些环球时事、国家大事、好人好事、寻人启事等等,凑满整块板报了事。

版面瓜分完毕,内容也已就绪,接下来轮到霍九建展示才艺了。他的书法功力有口皆碑,三下五除二就把一幅结构另类、内容怪异的板报呈现在众人面前。

“最下面怎么空了一小条?”冉冰鸾问。

“这是署名栏,用来写设计、编辑、文字、绘画等创作人员的大名的,彪炳千秋哦。”说着,霍九建意味深长地看了一眼郑能谅。

郑能谅谦虚地笑笑:“我可算不上策划,名字就别写上去了,虚名于我如浮云……”

“少来,”华泰崂一语道破天机,“这板报搞得跟坨屎一样,你是怕被人知道名字骂你吧?我的名字也不许写上去,谁写我跟谁急。”

主创们心照不宣地一顿笑,谁也不想沦为笑柄,最后是阚戚智出了个好主意,在署名栏里填上“总策划:莫淼权,艺术总监:小队长,主创:斌铨工作室”这一行字。六个人就此达成了共识:前面两位的大名如雷贯耳,写上去也是表示对领导的尊重,合情合理,至于后面这个组合谁也不认识,如果观众反响热烈,再公布成员身份不迟;若是骂声一片,咱们也不用脸红,前面有两块挡箭牌呢。

“还缺个报头。”霍九建望着板报顶端的一小片空白,提醒道。

郑能谅也想到了:“对,差点忘了,主题没写。”

谷二臻说:“我觉得叫‘军训回忆’比较好,简明扼要。”

“土不土?一点营养都没有,这又不是村口的布告栏,”华泰崂白了他一眼,提出个让人目眦尽裂的新创意,“要叫就叫‘军训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