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部 第四十六章 风起风息(第3/5页)

片刻沉默之后,萧元时的声音变得虚软了许多,“长林王还没有开府吗……那他这些时日住在何处?”

“回陛下,王爷只开了东边先长林世子的一个偏院暂住,随身侍候的人只有十来个而已。”

接下来是更长时间的一阵沉默,随后再无语音。不多时,一名身穿内廷掌司紫袍的官员便退了出来,垂首沿着廊下离去。岳银川大概也知道自己有所误会,忙定了定神,迈步进殿,来至御座前行礼。

萧元时的神情依然有些怔怔,盯着窗棂下的暗影发了好一阵呆,这才将视线转回到岳银川的身上,低声问道:“你刚才也听见了,长林王并未开府……你说这是什么意思呢?”

这并非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即便是机敏如岳银川也犹豫了一阵,“想是王爷军务繁忙,一时间顾不上这些私事,又不知道陛下已有安排,索性先忙过这一阵再说?”

“岳卿明知不是这样,又何必虚言宽慰?”萧元时摇了摇头,眸中满是失望之色,“朕知道,他连府门都不开,显然就是不想回归朝堂,没有打算长居京城……”

金陵城中关注萧平旌未来动向的人,当然不只有宫城里年少的小皇帝。荀飞盏在重新接管禁军事务之后,也时不时会探探他的口风,希望他能够留在朝中。今日两人相约一起出城祭拜王陵,这位大统领觉得又算是一个劝说的机会,趁着过了山门下马步行的时间,再次问道:“东境未复,金陵也伤了元气,你就真的放心这样把陛下给丢开?”

“我大梁朝堂的根骨,一向在于君明臣贤,上下齐心,就连父王当年也没觉得京城离了他就不行,何况于我?”萧平旌笑着瞟了他一眼,稍稍加快步伐,“禁军只要有荀大哥你在,就一定能够重整旗鼓。陛下近来越发勤政,叛乱的损伤也开始慢慢起复。我早已想好了,一旦时机合适就请旨离京,请荀大哥不必多劝。”

“你急着离京,到底想去哪里?”

“鸽房收到消息,策儿的药已经备齐,接下来的调治由老阁主接手,想来林奚也不在琅琊山上了。我答应过,要去北燕找她。”

见他一提起林奚便满眸柔情,荀飞盏也不禁笑了笑,没再多说。两人并肩走过数列石坊,在祭殿行了拜礼,转过半坡松林,来到东丘萧平章的墓前。青岩所砌的墓檐下,一排素果已摆放得整整齐齐,居中一鼎香炉清烟微绕,白玉石台上还安置好了一壶三杯的素酒。

萧平旌停步整衣,在墓阶前叩首,近前倒了一杯酒,洒在祭坛泥土中,再倒一杯,一饮而尽。

当年兄长离去之后,他的脑子里完全没有别的念头,只想着凡是逝者没有做完的事情,那就应该由自己来做。直到很久很久以后方才慢慢明白,一个人终究不可能完全活成另一个人的样子。

“老阁主常说,英灵已去,就不要再想他。人世的思念皆为束缚,生者若不能释然,亡者便不得安心。若是他割舍不下这一世红尘,又如何早升天界,再世为人……”萧平旌的手指拂过石碑边沿,眼角微红,“……我当然知道老阁主说的对,只是有时候……真的很难做到……”

荀飞盏想起那年往事,也觉得胸中痛楚至今未平,重重地点了点头,上前陪奠了一杯酒,同萧平旌一起在墓前坐下。

数缕山风卷过,远处松涛阵阵,在峰峦间起伏涌动。两人仰首凝神静听,仿佛能听到那青冥长天的另一端,有人呢喃低吟,如诗亦如歌。

祭过王陵之后,荀飞盏职责在身,当晚便回了城,萧平旌又多住了几日,将这些年积攒未言的话,如同以前那样,事无巨细,絮絮地告知了兄长。

他那日离城前就已进宫告过假,这几天无人搅扰,正好安安静静地认真思虑,更加拿定了主意。

回到暂居的长林东院之后,萧平旌屏退亲随,独自在书房里写好了两封奏本,一封举荐岳银川为平复东境的主将,另一封则请辞离京。

收到奏本的萧元时虽不意外,心底终究十分难过,低下头闷了许久,红着眼睛问道:“萧元启临死之前的话,朕知道你也听见了……既然先帝对皇伯父曾经做到过心中无疑,那么朕也一定可以。难道竟是长林王不肯相信吗?”

他这句话问得极是伤感,萧平旌也不由心中酸软,轻声答道:“臣自然相信陛下,只是生性惫懒,难承父兄之志。陛下日后若真的需要微臣,就算臣身处于千山万水之外,也自会如今日一般,尽忠效力。”

萧元时心知劝留不住,抬袖拭了泪,转头看向殿侧。随侍在旁的内监明白他的意思,忙进厢廊捧了一封朱封黄卷进来,恭敬地递上案头。

“朕早就拟好了这道诏令,今日明发。无论将来何人为帅,我大梁北境军永以长林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