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46章 三井财团饿狼来了(第2/3页)
这个女人曾经和南易在稻草人村有一面之缘,三井家族的大小姐三井有希子,已经是35岁高龄,却还没嫁人,深受三井家族器重,不过由于是女儿身,比较吃亏,一直在三井财团担任核心智囊的角色,近五年三井财团的对外动作背后,多多少少都有她的身影。
日苏两国之间虽然当年狠狠的干过两仗,且双方还有领土纷争,但两国之间早在五十年代就恢复邦交,并签订了通商条约和贸易支付协定。
其后日苏进出口贸易不断扩大,并且由于日苏进出口贸易结构具有互为补充的性质,即日本向苏修出口的主要是机器设备、有色金属等加工制成品;苏修向日本出口的主要是工业原料、木材、石油等初级产品,一直到70年代末,日苏进出口贸易发展都比较稳定。
但进入80年代,日苏经济关系发展陷入停滞状态,日本对苏贸易占全部日本对外贸易的比重,一度曾超过2%,近年来已下降到1.5%,1989年头七个月,日本对苏出口比上一年同期减少2.8%,进口増加9%。
两国经济交流陷入停滞,因为苏方强调政经分离,日本始终一贯地坚持“政经不可分离”立场,强调归还北方领土是改善和扩大日苏经济关系的前提条件。
当然,这不是主要原因,关键的因素还是1987年东芝事件的发生,使日本企业在对苏出口时采取了谨慎的态度。
有一个说法叫“日本沉没”,日本是一个国土资源相对恶劣的国家,不仅缺乏石油、金属等自然矿产,日本本身的土地营养也十分贫瘠,很难进行大范围农业生产。
更可怕的是,日本常年要经受地震、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侵袭。
日本的国土环境之所以如此恶劣,其实就是因为日本岛国板块活动十分活跃,它的位置刚好是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球每分每秒都在进行常人无法感受到的板块移动,这就给日本这个区域造成比较剧烈的影响。
日本目前越来越靠近世界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理论上讲,日本沉没似乎已成定局,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日本沉没的说法在日本的报纸和文学作品中频繁的出现,不少日本人对此非常担心,或许也有某个势力为了达到它不可告人的目的,一直在传播和推动这种说法。
不管这种说法到底怎么出现,也不管它是真是假,实际上日本的确在有预谋、有规划的对外输出资本和劳动力。
在六十年的时候,由于国际经济形势,世界范围内资源、能源供求关系的因素,日本出于资源、能源供给的原因,曾和苏修进行过谈判,两国合作一起开发西伯利亚的计划。
但在第二次石油危机期间,日本完成了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加上世界范围内资源、能源的供求关系趋于缓和,整个70年代,没有制定新的合作开发西伯利亚计划,为此也没有实现相应的对苏出口大型成套设备。
进入80年代后,苏修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经济结构失调,科技进步缓慢,经济效益下降,生产滞步不前,从而引起社会需求与生产能力之间、有支付能力需求与商品供应量之间的尖锐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老戈在苏共27大上提出“加速战略”,继而又主张以“新思维”全面调整苏修对外经济关系,加快对外开放步伐。
为此,苏修首先大力改革经济管理体制,1986年8月在部长会议下设立国家对外经济委员会,加强对外经济关系的宏观领导,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协调和管理各对外经济部门的工作;
同时改变以往的过份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授予联合公企业直接从事对外经济活动的权力,改变国内生产脱离国际市场需要、企业不参与国际竞争的状况。
另外就是加强立法,自1986年以来颁布了20多项涉外法规,其中1987年1月,部长会议通过的《合资企业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通过合资企业加强对外经济联系,标志着苏修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
1987年苏修批准设立的合资企业为23家,1988年增加到191家,截止到1989年9月,已超过700家。
从1988年各国对苏直接投资情况看,西方国家占85%以上,其中德国居首位,芬兰次之,接下来是奥地利、意大利、美国、法国和英国,西欧国家占绝大多数。
这些国家对苏投资的产业分布广阔,包括机械、运输工具、电子、化学、资源再利用、木材加工、衣类、食品、出版、体育设施、宾馆等行业。
与欧美国家相比,日本对苏直接投资进展不快,1987年苏修批准的日苏合资企业仅有1家,1988年增加到6家,截止到1989年10月也仅为15家,约占苏修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合资企业总数的2%,日苏合资企业19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