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一章(第2/2页)

这也就打破了五位大学士中微妙的平衡,故而严府如今呼风唤雨,权焰熏天,必然惹得其他几位不满。只是隐忍罢了。

叶行远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进京来找人帮忙,但毕竟他远离权力斗争的中心,不知道具体该找谁,只能找高人指点一二。

以他的出身而论,楚党三辅文华殿大学士章裕本来该是他投效的对象,毕竟叶行远也算楚人。但这几年来,章裕行事越发滴水不漏,虽然不至于像左右逢源的欧阳圃一般全无立场,但是也有些超然于权力核心之外,更重修身,以至于楚党青黄不接。在这种事情上,不能指望这位老大人出来力挺。

二辅谨身殿大学士奚明生曾经向叶行远示好,说起来双方也有点交情。但奚明生此人最为精明,行事以利益为主,他会如何选择,叶行远绝无把握。

五辅东阁大学士沈孝,是五位大学士中最年轻的一个,也是最不安分的一个。当初叶行远殿试选中,擦边为翰林,多多少少都有此人的影子。但也因为他资历最浅,在面对严首辅的时候,力量也是最弱的一个,光凭他一位大学士,肯定撑不住严首辅的力压。

至于葫芦先生欧阳圃那就不必多说,此人从来不多说一句话,不多做一件事,叶行远找他也合没找一样。

想要在转正这件事上找出突破口,就只有在前面三位大学士身上做文章。

只要有一人愿意与叶行远合作,吏部的文书通过,司礼监与皇帝就可以帮他将此事板上钉钉,一举扭转局势。

如今王仁说清楚,叶行远自是大喜,请教道:“正要请王公公指点。”

王仁略略点头,笑道:“若是此事早一两年,严家最鼎盛之时,便是陛下与司礼监都帮不了你什么。但是如今严家掌权久了,其余几位大学士嘴上不说,心里早有意见。你也算是有大气运之人,选的时机是最好。”

他顿了顿,又道:“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生。如今回想起你五年前自请外放这一妙招,不少人都是赞叹不已,说你有眼光。”

以叶行远状元之尊,本来不必外放,安安稳稳进翰林院等待升官就好。但由于当初叶行远恶了内阁大学士,所以奇招突出,表示支援边疆。当时大家觉得这不过是自保之道,现在回头看来,却觉得叶行远时机把握极为准确。

这五年,乃是严家在朝堂上最炙手可热的五年。叶行远在外,不太关注朝中动向,但是锦衣卫不断传来的消息也让他明白这五年的变化。如果说当初诸党相争,那这五年就是严首辅逐渐一统天下的过程。

尤其是琼关蛮人抠边一事,叶行远苦守琼关县捞了政治资本,但严首辅也借此排除异己,清流上位,之后两三年内,无人能与严家相争。

所以说如果叶行远升迁一事是一两年前发生,就算是隆平帝,大约也只能拖个不了了之。

但现在又不同,朝廷之中需要平衡,严家强了这几年,也就意味着楚党、闽党、浙党的日子不好过了这几年,他们必然酝酿着反弹。尤其是小严相公行事过分,不如严首辅那般稳健,诸人心中也积了不少怒火,想把严家拉下马的人真是不少。

叶行远心中一动,问道:“最近的风向有所不同么?”

王仁赞许道:“你见微知著,自然明白。咱家敢七次驳回内阁上书,是狠狠的不给严首辅面子。一来固然是因为此事并非朝堂大事,严秉璋再狠,也不能拿我怎样。二来也是给了众人一个信号,也就意味着严家并非再是一手遮天,有心人怎么会不蠢蠢欲动?”

叶行远恍然大悟,躬身道谢,“这要多谢王公公鼎力相助了。”

王仁摇手道:“不然,我也是顺势而为,并非是因为我驳了折子严家才有破绽,而是因为严家有了破绽,我才会这般驳他。”

叶行远心知肚明,也暗暗佩服这太监的眼光犀利,他虽贵为司礼监秉笔,但难得头脑清醒,朝堂上的大事,只怕都瞒不过他的眼睛。

便又虔心请教道:“那如今其他势力必然反感严家和清流,难道我这事竟然是严家倒台的契机么?”

王仁大笑:“严首辅执政二十年,门生故旧遍布朝野,后面又有整个江南仕林,要让他垮台,并不是那么容易。不过这确实是一次倒严的契机,必然会有人跳出来为王前驱,你只要选中此人即可。”

叶行远知道说到关键处,忙问道:“王公公还请直言,到底我该与哪位大学士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