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引蛇(第3/4页)
太监问得声线颤抖,胤礽听完只觉着心底冒气,不仅生气还觉着好笑。他这辈子对皇阿玛从无不敬之心,可到最后还是落得如此境地。上辈子……他不知上辈子的他是否被这样质问过,但恐怕连亲口说给皇阿玛听的机会都没有,否则也不会有在被锁拿关押在行宫时,只能借老大、老三的口表忠心。
但谁知道那话能不能原样传到皇阿玛耳朵里呢?
这样算起来,今生他还能清口在皇阿玛面前辨别,已是万幸了吧?
旁人只知道他自幼被立为太子,享尽皇阿玛的恩宠与信重,享尽这天下臣民的供奉,却丝毫没有看到他身后的万丈悬崖,皇阿玛是个怎样的君王,又是个怎样的父亲,胤礽只能煎熬着、隐忍着,甚至讨好自己的父亲来委曲求全,外头却又还有一堆想将他拉下马、置之死地的人盯着,他的位置高高在上,却又像只有一根竹竿支撑的灯烛,风雨侵来,摇摇欲坠。
胤礽不由悲从心来,磕头真心道:“皇阿玛,儿子对天发誓,当了这么多年的太子,从没有一日不忠不孝的念头,更从无作乱谋逆之心,儿子的为人,皇阿玛是知道的。”
康熙本就只是疑心,如今审问得来的证词越来越多,老四去探病与太子的供词相差无几,侍卫统领回来说起搜检张家口行宫的事也撇清了太子没有碰巫蛊之事,至于有没有利用老大踩老八一脚,康熙还不敢确定,回京去查老八、回宫搜查毓庆宫的人还没回来,他心里仍旧不能完全放下心来。
至于托合齐和鄂伦岱,托合齐是断然否认自己杀人的,那张绢纸被搜出来以后,他才心虚地袒露心声,以为绢纸是十三爷亲笔,这才存了私心,但绝无谋逆之举。而鄂伦岱就跟疯狗似的什么香的臭的都往托合齐头上扣,一开始咬死那太监的死跟托合齐有关系,后来干脆说自个亲眼看见托合齐杀人,但问得起那太监是怎么死的、拿什么刀割的喉又颠三倒四说不清楚。刑部早已验了尸首,那太监不是被人用刀割喉,而是拿锋利的弓弦硬生生勒开的喉咙,凶手毫无疑问是个身材高大、力大无穷的武夫。
康熙拿到供词,就知道那太监既不是鄂伦岱杀的,也不是托合齐杀的。
他之所以用托合齐质问太子,也不过是试探他的反应。
如今见胤礽只有被怀疑的难以置信与惊痛悲伤,越解释越委屈难过,康熙总算卸下了大半的心防,这样伤害儿子,他心里又怎会好受?可是若不这样,他又怎么能听见真话?对他而言,其他儿子打得狗脑子打出来都好,只要这个人不是太子,他心里都不会那么伤心、愤怒。
若是保成也掺和在里头,康熙的反应就不会如此了。
但情势不明,木兰发生的种种事情无不让康熙疑虑重重,老皇帝还有太多的事没查明,心里不舒坦、不安生,那就谁也不能安生舒坦,康熙最终还是决定忍下对太子的慈父之心,狠下心肠道:“对你、对你的一干兄弟,朕都是一视同仁,可你们当儿子的,又是怎么算计老子的?在朕御帐之旁杀人,使祖宗家法、君臣法度何在?简直不配为人!朕将你们兄弟几个关起来,一是为了查明真相,二也是为了保全你们这些儿子!保成,你既然身子骨还没养好,便留在绮望楼好好养身子,朕会将你的家眷一并接过来,你外头的事都不必管了,印玺都交出来,好好地在里头静静心吧。”
胤礽听出了康熙心里最深的忌惮在哪里,这场局最阴险的便是这杀人之计了。设局之人会是谁?老八还是老大?胤礽心思百回千转,面上他却显露出心死如灰的样子,不再辩解,咬着牙重重地磕头领旨,眼泪滴落在青砖之上。
不论皇阿玛怎么对待他的儿子,就是拿刀捅他,他也得纳头就拜。这就是君臣,而非父子。他想起了每一回梦中的场景,那锁着镣铐的脚腕,那梦里一无所有、失去了所有的他,那一滴泪,也流得情深意切。
康熙见太子满腹委屈,却没有怨言,让克图阿哈尼堪送太子去绮望楼后,便又招来梁九功,让他派人精心侍奉太子,衣食用度要与在毓庆宫无异,还吩咐看守的人务必礼遇太子,不得怠慢,随后又宣了阙院正过问这几日太子的脉案,让他伺候在绮望楼前头的福寿殿,日日去给太子请脉。
做完这些事,天都大亮了,饶是康熙体力惊人、平日里保养得宜也觉得疲惫不堪,可他躺在宽大的龙床之上,却又毫无睡意,他闭着眼仔细盘算,太子禁足绮望楼、停用一切印玺,自然会掀起轩然大波,这就是他的引蛇出洞之计。
康熙睡不着,索性又起来办公,还顺道又下了两个饵:释放了鄂伦岱、命隆科多接任九门提督一职,让这局势更为扑朔迷离,也让更多人相信太子爷恐怕没好果子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