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桅顶瞭望
我和其他水手轮流去桅顶瞭望,我第一次当班的时候,天气越发怡人。
在大部分美国捕鲸船上,船一离开港口就同时配备好桅顶瞭望的人员;哪怕在抵达合适的巡游渔场之前,还要航行一万五千英里以上。而且,即便经过了三年、四年,乃至五年的航行之后,捕鲸船已经返航,靠近家乡,只要船上还有什么容器空着——比方说,还有一个空瓶子——那么,桅顶上就会一直有人瞭望,直到最后!在船的天帆桅顶驶进桅杆林立的港口之前,便绝不放弃再捕获一头鲸鱼的希望。
既然站在桅顶上瞭望,无论在岸上还是水上,都是件非常古老而有趣的事情,那就让我们在这里花些篇幅来细述一番。我猜想,最早站在桅顶瞭望的人是古代埃及人;因为,在我所有的研究之中,我发现没有人领先于他们。尽管他们的祖先,巴别塔的建造者们,无疑想要凭借高塔在整个亚洲竖起最高的桅顶,或者在非洲也是如此;不过(在最后的桅冠装上之前),他们那巨大的石头桅杆可以说被上帝暴怒的飓风刮到了船外,消失无踪了;因而,我们不能赋予这些巴别塔建造者以领先于埃及人的地位。而且,说埃及人是一个桅顶瞭望者的民族,这个断言是基于考古学家普遍认可的一个信念,亦即最初的金字塔是为了天文学目的而建造的:这个理论的独特依据在于,那些大厦的四周都有独特的梯形结构;借此,经过一段异常漫长又令人振奋的过程,那些古代天文学家徒步登上塔顶,大声报告新星辰的发现,甚至就像在一艘现代船舶的瞭望台上,大声报告视野中出现了一面船帆或一头鲸鱼那样。在苦修者之中,古时候有位著名的基督教隐修士,他在荒漠中为自己建造了一个高耸的石柱,整个后半生都在石柱顶上度过,食物要用滑车从地面吊上去;在他身上,我们看见了一个勇敢非凡的桅顶瞭望者的楷模;浓雾、寒霜、雨水、冰雹或雨夹雪都不能将他赶走,他无畏地面对一切,直到最后,直到他真的死在了自己的岗位上。我们现代的桅顶瞭望者不过是了无生气的一伙人,纯粹是石人、铁人、铜人;尽管他们足以面对严厉的狂风,但依然完全不能胜任大声报告发现奇怪现象的任务。这里边就有拿破仑,他站在耸入空中一百五十英尺的旺多姆圆柱上,交叉着双臂,至于现在是谁统治着下面的甲板,是路易·菲利普、路易·勃朗还是路易·魔鬼,他都漠不关心。伟大的华盛顿,也高高伫立在他巴尔的摩高耸的主桅之上,就像赫拉克勒斯之柱一样,标志着凡人难以超越的丰功伟绩。海军上将纳尔逊也是安置在钢炮绞盘上,立于特拉法加广场的桅顶;甚至在被伦敦的烟雾弄得一片模糊之时,它仍不失为一个象征,指示着那边藏有一位英雄人物,因为有烟必有火。但是,伟大的华盛顿也好,拿破仑也好,甚或纳尔逊也好,他们都无法回应下面的呼求,无论他们所俯视的甲板上意乱情迷的众生多么迫切地想得到他们的忠告;无论人们怎么揣测,他们的精神可以穿透未来的阴霾,发现必须及时避开的浅滩和礁石。
也许在任何方面,都没有理由将陆地上的桅顶瞭望者与海上的桅顶瞭望者相提并论;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楠塔基特唯一一位历史学家,俄备得·梅西,他所做的解释清楚证明了这一点。可敬的梅西告诉我们,在捕鲸业初期,船只例行启航追寻猎物之前,岛上的人会沿着海岸将桅杆高高竖起,瞭望者凭借钉牢的楔子爬上顶端,就像鸡上鸡埘一般。几年前,新西兰的海湾捕鲸者采纳了同样的计划,每当发现猎物时,就给海滩附近准备就绪的船上发信号。但是这个习惯现在已经过时了;我们还是来看看海上捕鲸船那真正的桅顶吧。从日出到日落,三个桅顶上都配备有人手;水手们定时轮班 (就像舵手一样),每两小时轮换一次。在热带海洋,每逢天气晴朗,桅顶上的工作是格外令人愉快的:不,对于一个耽于梦幻和沉思的人来说,它才是愉快的。你站在那里,在寂静的甲板上空一百英尺的高处,大步行走于深渊之上,仿佛桅杆就是巨大的高跷,在你下面,在你的两腿之间,游动着海洋中最为庞大的怪物,甚至就像船只从古罗兹岛港口那著名的大铜像的双腿之间驶过。你站在那里,迷失在海洋的浩无际涯之中,除了波浪,没有一丝生气。恍恍惚惚的船只懒洋洋地行驶着;睡意沉沉的信风吹拂着;一切都让你融入倦怠之中。在这种热带捕鲸生活中,大部分时间都消磨在庄严至极的太平无事之中,你听不到新闻,读不到报刊;号外上渲染得大惊小怪的平常琐事,也绝不会让你没来由地兴奋;你听不到任何国内的冲突;保险公司破产;股票下跌;你也从不会为下一顿吃什么而烦心——因为你三年多的食物都整洁干净地存放在大桶里,你的菜单也是千篇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