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梦过程的心理学启示 一 梦的遗忘(第2/3页)
释梦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会发现自己回忆起了某个遗漏了的片段。这部分内容往往是梦最重要的一块拼图。有了它,梦的意义就很容易得到解释。因此,它也受到了稽查作用最强烈的抵抗。一位病人曾经告诉我,他做了一个梦,但是完全忘记了。这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并立即开始了分析工作。但无论我怎么解释和鼓励,一直毫无所获。正当我感觉沮丧的时候,他忽然大声喊道:“我现在想起那个梦了。”分析他回想起的内容后发现,正是梦中的一种抵抗力导致了他的遗忘。只有在克服了抵抗之后,梦才能够重新回到他的记忆中。
关于遗忘的原因还存在一种普遍的误解。很多人认为,清醒状态与睡眠状态截然不同的性质导致了梦的遗忘。我和同事们的亲身经验都否认了这一点。睡眠被梦惊醒后,我们立刻开始对梦的内容做彻底的分析。但第二天早上醒来后,我们只能记得自己做过一个梦,但梦的内容和分析的结果却统统被遗忘了。分析工作很显然是在清醒状态下完成的,但却仍然无法保留下来。这就说明,分析工作和清醒状态下的思维之间并不存在天然的隔阂。
我的实验还证明,梦有着与其他精神活动一样的记忆能力。我曾经试图把一两年前做过的梦拿出来重新解释,结果都成功了。而且在隔了一段时间后,这些梦反而比近期的梦更容易分析。我的病人们也有类似的经历——他们早年的梦也能够被成功地分析。这种情况与神经症症状非常相似。当我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治疗某个神经症患者时,我不仅要解释他当前表现出的症状,还要解释那些早已在多年前消失了的症状。我发现,先前的症状更容易解释——这可能是由于当时干扰分析工作的抵抗力量已经减弱了。
分析到这里,我可以尝试着归纳出导致梦遗忘的原因。我们在前面已经了解到,清醒状态下有一种忘掉梦的倾向。这种遗忘的动力与夜间阻止梦出现的力量是一致的。我们不禁要问:“在这种力量的阻挠下,梦是如何产生的呢?”不妨这样设想,如果这种力量在24小时内都能保持很高的强度,梦就不可能发生了。也就是说,抗拒力量在夜间削弱了很多,这种情况下梦才得以形成。一旦这种力量回复到原来的强度,它就要处心积虑地消灭梦的痕迹。用心理学的术语描述就是,形成梦的主要决定条件是心灵处于睡眠状态。这还可以解释为:睡眠状态削弱了内心的稽查作用,使得梦的产生成为可能。
接下来,我要反驳一种针对释梦程序的批评意见。释梦的程序是,要求抛弃一切有意识的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梦的某个单独元素上,并记录下由此引发的所有自由联想——不管思绪飘到哪里,我们都不加以干涉。我们深信这种方法会引导着我们找到梦“隐藏的内容”。有批评者提出,如果分析者放任思绪的活动,自然可以找到某个与之有联系的事物。他一直追随着某个元素引发的联想线索前进,等到这条线索不得不中断的时候再分析第二个元素。由于第一条联想线索仍然保留在脑海中,分析第二个元素的时候自然很容易找到与之有联系的联想。于是,我们就自认为找到了两个元素之间的联结点,并最终拼凑出“隐藏的内容”。这些虚构的、毫无保证的内容确实是梦的实质吗?
我认为不是,理由有三个:第一,我们对梦的解释留给人们深刻的印象。第二,当我们追随梦的某个单独元素时,会发现它与其他元素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第三,试想,如果我们追踪的联系不是事先存在的,我们很难做到如此天衣无缝的程度。而释梦的程序与消除癔症症状的程序又是相同的。二者症状出现和消失的一致性可以证实这种方法是正确的。
对于“任由思绪飘荡,如何能够达到一个实际存在的目标”的疑问,我不能给出明确的答案。实际上,这种问题的说法本身就是不正确的。释梦工作中不是让自己随着思绪漫无目的地游荡,也不是放弃反思,让那些“不随意观念”(这些观念不受意识的控制——编译者注)自行浮现。那些已知的有意向的观念能够被我们排除掉。实际上,无论我们怎样试图控制心理活动,思维过程总是伴有意向性观念的。我们排除掉的只是我们已知的那些“有意识的”意向性观念。它们被排除后,那些未知的(准确地说,是潜意识的)意向性观念会立刻控制了“不随意观念”的活动。也就是说,“不随意观念”仍然有其出现的渊源,而不是凭空出现的。
梦和神经症(如癔症、妄想狂)的症状一样,不可能出现真正漫无目的的思绪。那些看上去缺乏联系的思想,实际上是稽查发挥作用的产物。它不再支持那些“危害”不大的思想,而是把一切它反对的都删掉了,使得剩余的材料看上去支离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