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访隐录
徐逸,台州人,对经史一类书籍略懂一些,这天正值端午,他决定上天台山采些草药。和他同行的几个人,由于担心路途艰险,走到一半就返回了。唯独徐逸对这里的山水林木甚是喜欢,一心只想着向前不知道停止,而且一边走着一边吟诵着晋代孙绰的《天台山赋》来称赞天台山的妙趣,说:“‘赤城霞起而建标,瀑布泉流而界道。’看来所言非虚啊。”又这样往前走了数里,斜阳已经落在山岭,飞鸟也大都返回了自己林中的巢穴。再向前走吧,还没有抵达目标,即使现在向后退也来不及回去了。
正在犹豫徘徊之际,忽然看见一只巨大的瓢随着山涧的流水漂浮过来。徐逸高兴地说:“这个地方难道还有人居住吗?要不然那就一定是个佛寺。”于是,他就沿着山涧的流水继续行走,走了大概不到一里路,来到一个弄口,这个弄口以巨大的石头作门。进了石门后又走了几十步,谁料此时道路豁然开朗,这里住着的居民足足有四五十户,这些人衣帽古朴,气质淳厚,可田地贫瘠,房屋仅用茅草所盖,依稀可见竹窗柴门,听闻狗叫鸡鸣,桑麻等农作物也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很像是一个村庄。
村民看到徐逸来到这里,都满心惊奇地问道:“客人是做什么的?怎么会来到我们这个地方呢?”徐逸告诉他们,因为上山采草药迷了路才稀里糊涂地来到这里,村民们听后看了看彼此,表情冷淡,没有说话,也没有流露出任何要接待他的意思。唯有一个老人,从衣帽打扮来看像是个读书人,他拄着拐杖来到徐逸面前,称自己是太学生陶上舍,并作揖说道:“这地方山野深险,加之豺狼嗥叫,精怪横行,天色又已经这么晚了,如果拒绝收留你,无疑相当于看到溺水的人却见死不救。”于是,这位老人便邀请徐逸来到了自己家中。
坐定了之后,徐逸站起来问道:“我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况且也在这里游览了很久,可是怎么从来没听人说还有这么个村子。这里到底是什么地方啊?”陶上舍听了,皱着眉头说:“我们这些都是或躲避乱世,或落荒逃难之人,如果要说过去之事,也只是徒增伤感罢了。”可徐逸再三坚持,陶上舍这才说道:“我自宋朝开始就已经住在这里了。”徐逸听他这样说,不禁诧然。陶上舍接着说:“我是宋理宗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出生的,长大后托名在太学,平时大都是待在书斋,以讲习《周易》被众人推崇。在宋度宗一朝中,我曾在都门应试中两次夺冠,一次是在贡举省试中登榜,本打算立身行道,彰显名声于后代,可不幸正巧遇上度宗驾崩,太后临朝听政,北兵渡江,世事陡然剧变。后来,继位的皇帝改年号为德祐的那年,我就和全家人一起逃难来到了这里。这里其他的村民,也是当时一同来这里避难的人。日久天长,我们大家也就定居在这里了。定居在这里以后,我们种田收粮,开山劈柴,凿井饮水,造茅屋居住。如此,寒往暑来,光阴似箭,我们也不知道今天是哪个朝代,是什么甲子,而只知道花开的时候是春天,叶落的时候是秋天。”
徐逸回应说:“如今的国号是大明,这是改年号为洪武后的第七年(公元1374年),而当今天子英明神武,继往开来,统一了华夏,武功卓著。”陶上舍说:“我只知道宋朝,不知道元朝,谁承想如今却已是大明的天下了。还希望你给我简要地说说这中间三代兴亡的故事吧,以便我能够略有些了解。”于是,徐逸说:“宋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元兵打进都城临安,天子、太后、皇后都遭俘随军北迁。而就在这一年,益王赵昰在海上登基,改年号为景炎。可没多久就驾崩离世,谥号端宗。后来,卫王赵昺继位,又遭元兵逼迫,最终跳海而死,宋朝的福运在元朝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就走向败亡了。元朝把宋朝吞并后,占据了大江南北的全部土地,直到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经历了长达九十年的时间才最终灭亡。现在大明一统大业,已经是洪武万年的第七个年头了。从宋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至今,上下差不多也将近百年了。”陶上舍听了徐逸的话后,不禁流出了眼泪。
不久,夜深人静,万籁俱寂,徐逸就住在陶上舍的家中,床铺是土垒的,枕头是石头做的,虽说整齐干净,但却不怎么神志清醒,躯体冰冷,始终无法入睡。第二天,陶上舍为徐逸杀鸡置办饭菜,还特地用瓦盆盛了松肪酿制的酒给他喝,又填写了一首《金缕词》,亲自吟唱以助酒兴:
梦觉黄粱熟。怪人间、曲吹别调,棋翻新局。一片残山并剩水,几度英雄争鹿!算到了谁荣谁辱?白发书生差耐久,向林间啸傲山间宿。耕绿野,饭黄犊。市朝迁变成陵谷。问东风、旧家燕子,飞归谁屋?前度刘郎今尚在,不带看花之福,但燕麦兔葵盈目。羊胛光阴容易过,叹浮生待足何时足?樽有酒,且相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