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屏记
元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在江苏仪征有一个名叫崔英的,家里非常的富裕。不久,他就凭借着父亲的庇荫补缺了浙江温州永嘉县尉,接着便带着妻子王氏前去上任了。在途中,经过苏州圃山,停船稍作休息,并且还特地买了纸钱、祭祀用的牛羊及甜酒,到神庙里进行祭拜。祭拜完后,他就回到船舱里与妻子饮酒。这时,船家看到他们饮酒用的酒怀都是金银材质的,随即萌生了歹心。当天夜里,船家就把崔英沉到了江里面,把家仆和婢女也全都杀了,后来对王氏说道:“你知道我为什么唯独不杀你吗?因为我第二个儿子还没有成家,现在替人撑船到杭州去了,一两个月才能回来,回来后可以和你成亲,到时你就是我们家自己人了。所以,你尽可以放心,不必害怕。”说完,就把所有的财物都席卷而去,并且对王氏以媳妇来称呼。王氏假意应承了下来,暂时保全了自己,平时也尽量操持料理家务,对船家极尽巴结奉承之能事。船家暗中高兴为儿子找到一个好媳妇,在逐渐熟悉后,也就没有再防备她。
如此一个多月后,正好赶上了中秋佳节,船家大摆酒席,席间开怀畅饮,喝得酩酊大醉,王氏瞅准机会等众人睡熟了,就轻身跳上了岸,急急忙忙一口气跑了二三里路。不料忽然间迷了路,一眼望去四面全都是水乡泽国,一望无际,只有芦苇、菱白、蒲柳点缀其中。她一个出身良家、小脚纤细的女子,也实在忍受不了长途跋涉的艰辛,可是又担心船家会追,于是就努力坚持着尽力跑得远一些。
过了好久,东方已经渐渐发白,天快亮了。这时,王氏远远看到树林中有一所房屋,她就急忙前去投奔。到了那里之后,门还没有开,不过却隐约听到有钟磬的声响。一会儿,一个女僮过来开门,原来这是一座尼姑庵。王氏看到门开后就径直走了进去,庵主问她为什么会来这里,王氏不敢如实相告,就骗她说:“我是真州人,公公带着我们全家一起来江浙做官,可刚到江浙任所不久,丈夫就去世了。我因此守寡了好几年,后来公公把我改嫁给了永嘉县崔县尉做他的妾室,他的正室妻子很是凶悍,很难侍候,经常对我百般鞭打辱骂。近些日子,丈夫离任回家,在这里停船休息,因为是中秋赏月,叫我拿来金杯作为饮酒的器具,可谁料我不小心失手,把金杯落到了江里,正室妻子大发雷霆,一定会置我于死地,所以我才逃跑来到了这里。”
庵主听后说道:“娘子您既然不敢再回到船上去,距离家乡又远,如果要另外寻求配偶,一时之间也没有合适的媒人,现在你孤苦无依的一个人,又准备到哪里安身呢?”王氏听后,垂泪哭泣、悲痛不已。老尼又说:“老身有一句话要劝劝您,不知道您意下如何?”王氏回答说:“如果老师父有什么安身之所,即使是死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老尼说:“这间庵寺位置偏僻,处于荒凉的水边,平时没有什么人会来到这里,整日相伴为邻为友的也只有茭白、芜青、鸥鸟、白鹭,即使有幸能够结识几个同伴,岁数都在五十岁以上,几个侍者,也都淳朴谨慎。娘子您虽然年轻貌美,可怎奈命运不济、遭遇坎坷,为什么不舍弃世间爱离痴,觉悟此身皆是梦幻泡影,披上法衣,削去三千烦恼丝,在这里出家为尼呢?禅榻佛灯,晨餐暮粥,且随缘而行度过余下的岁月,难道还不如做人家的妾室,受尽今世苦恼、结成来世的冤家要强吗?”王氏听了这番话,拜谢道:“这也正是我的志向啊。”于是就在佛前落发做了尼姑,法名慧圆。
王氏读书识字,书画文章都十分在行,尚且不足一月,就已经通晓了佛典,由此深受庵主的敬重礼待,以后不管是庵内大小事务,如果没有王氏过问拿主意,没有一件是谁能够擅自做主的。而且,王氏为人宽厚柔善,庵里的人都非常喜欢她。她每天都会在观音像前礼拜百余回,秘密地倾诉心事,纵然是隆冬酷暑也不会间断。参拜完后,就会让自己待在静室,外人很少能够见到她。
就这样一年有余。一天,突然有施主到寺庵来游览,由于时间太晚了,庵主留他吃了斋饭才回去。第二天,这位施主拿了一幅芙蓉画施赠给了庵里,老尼随即就把它挂在了白屏风上。王氏经过看到了,认出此画乃是出自崔英的手笔,于是就问庵主这幅画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庵主回答说:“这是刚才一位施主布施的。”王氏接着又问:“请问庵主那位施主姓甚名谁?现在住在何处?以什么为生?”庵主回答说:“他是本县的顾阿秀,兄弟二人干着撑船的营生,近年来生意顺顺当当很是富裕,可也有人说行的是江湖打劫掠夺的勾当,也不知道是否真的是这样。”王氏又问:“他们经常到这里来吗?”庵主说:“很少来。”王氏默默记住顾阿秀这个姓名,然后在这个屏风上题了一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