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第3/5页)

[32] 坡在自己的一册《我发现了》中用铅笔批注道:“这里应该把整个过程描写成一道转瞬即逝的闪电。”

[33] 简言之——球体的表面积等于其半径之平方。——原注

[34] 见上文第67页。——原注

[35] 一个空间范围必定是有限的。我宁可重复也不愿留下造成错觉的机会。——原注

[36] 拉普拉斯假定他的星云具有异质性,只有这样他才能解释环状物的解体;因为星云物质若是均质,它们就不会碎裂。我得出这个同样的结论——即直接产生于原子的第二性物质具有异质性——完全是出于对物质总体设计的一个既定考虑——即考虑到斥力。——原注

[37] 本书送厂付梓时,海王星之光环尚未被测定。——原注

[38] 本书送交付印后,又一颗小行星被发现。——原注(【译者按】这颗小行星就是颖神星,于1848年4月25日被发现。)

[39] 我完全可以说明天王星卫星之运行异常仅仅是该行星旋转轴颠倒而造成的一种视觉上的异常。——原注

[40] 参见第93页。——原注

[41] 参见第60页。——原注

[42] 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1798—1857),法国哲学家,实证主义和社会学的创始人,著有六卷本《实证哲学教程》(Cours de philosophie positive,1830—1842)。

[43] 罗斯伯爵指英国天文学家威廉·帕森斯(William Parsons,1800—1867),从1845年到1908年,他那台长度为16.5米、直径为1.8米、名为“巨兽”的望远镜是世界上所建造的最大的天文望远镜。

[44] 即他的《太空结构综述》。大约两年前,我们的报纸争相转载了一封声称是尼科尔博士致他的一位美国朋友的信,我想他就是在该信中承认了上述“必要”。不过在随后的一次演讲中,尼科尔博士好像又在某种程度上击败了这种必要性,尽管他似乎希望自己能把星云学说调侃为“一种纯粹的臆说”,但他并没有将其完全抛弃。在马斯基林那些实验之前,万有引力定律是别的什么呢?即便在当时又有谁对万有引力定律提出过质疑呢?不管怎么说,孔德最近的实验对于拉普拉斯的学说就正如马斯基林那些实验对于牛顿的定律。——原注

[45] 并非说没有这种可能,光学上某种意想不到的进步也许会让我们看到,在数不清的各种系统中,一颗发光的恒星被一些发光的和不发光的环状物环绕,这些环状物的里外和之间运行着一些发光的和不发光的行星,这些行星由伴有卫星的卫星伴随——连这些伴随卫星的卫星都还有卫星。——原注

[46] 希腊语,意为“这些是未来之事”。爱伦·坡曾把这句话作为《莫诺斯与尤拉的对话》的题记(在题记后注明这句话出自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并将其用作1849年同名短篇小说《未来之事》的标题。

[47] 参见第45—50页。

[48] 参见第63—64页。——原注

[49] 在希腊神话中,厄瑞玻斯(Erebus)是混沌之神卡俄斯(Chaos)之子,是黑暗的化身。

[50] 阿尔克迈翁(Alcmæon),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及生物学家。他推论:大脑是智力的中心,灵魂是生命的源泉。他还根据毕达哥拉斯的“宇宙对立-和谐原则”做出论断:人的健康在于人体内的对立物(如干湿、冷暖、甘苦等)之间的平衡。

[51] 第九颗刚刚被发现。——原注

[52] 波得定则(又称提丢斯-波得定则)是表示行星到太阳平均距离的经验规则,最初由德国天文学家提丢斯(Johann Daniel Titius,1729—1796)于1766年提出;1772年,另一位德国天文学家波得(Johann Elert Bode,1747—1826)进一步研究了此问题并将其发表。

[53] 即海王星。于尔班·勒威耶(Urbain Le Verrier,1811—1877)是法国天文学家,在海王星被天文望远镜发现之前,他于1846年用数学方法算出了海王星的存在,并算出了它在太阳系的位置及其近似直径。

[54] 中名“织女一”,即中国民间和天文界简称的“织女星”。

[55] 弗里德里希·威廉·贝塞耳(Friedrich Wilhelm Bessel,1784—1846),德国天文学家及数学家,天体测量学的奠基人之一,贝塞耳函数的发明者。

[56] 又称为贝塞耳星,即中国民间和天文界通称的“天津增廿九”。

[57] 弗里德里希·格奥尔格·威廉·冯·斯特鲁维(Friedrich Georg Wilhelm von Struve,1793—1864),出生于德国的俄国天文学家,曾负责筹建当时欧洲最大的天文台——普尔科沃天文台,1839至1862年任该台首任台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