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卡拉马佐夫兄弟》(第2/3页)
大多数人在年轻时对那些激烈问题都很着迷,比如,信仰的意义何在?相信上帝或宗教能把人引向哪里?自始至终信奉一种信仰有何意义?如何将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与社会和日常生活进行调和?所有这些问题终其一生都困扰着陀思妥耶夫斯基。而在《卡拉马佐夫兄弟》里,他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全面的分析。《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一本极其重要的书,要读最好趁着年轻。书中深入地反思了年少时让我们饱受折磨的痛苦、恐惧和被掩饰的欲望。而如今,令我深思的是书中的弑父行为和它带来的罪恶感,这对年轻的读者来说是一种令人震惊的体验。弗洛伊德在一篇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名文章里,强调了《卡拉马佐夫兄弟》的伟大及其重要性。他注意到该小说与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和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有相似之处,并指出,这三个故事之所以都如此令人震撼,就是因为弑父行为。
而后来,在理解力成熟之后,我们仍然喜欢这部小说。我第二次读这本书时,最欣赏陀思妥耶夫斯基能以自己的方式,用本地文化和卑微的传统来抗衡神圣的现代价值观——事业、权威、战争、质问的权利和反叛的权利等。在这里,《白痴》中的各种观点都有了更充足的表现: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伊凡·卡拉马佐夫告诉我们,聪明人注定会有卑贱、负罪的下场,而愚蠢的人则会变得纯洁和坚定。第二次读这本书时,我发现,自己无法像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希望的那样去痛恨卡拉马佐夫神父,尽管他举止粗俗、打自己孩子的歪主意、沉溺于享乐、习惯于撒谎,这一切都让我忍俊不禁。他似乎就来自于我所熟悉的生活,并与这种生活非常贴近。多数伟大作家都通过写作来反对自己的信仰,或者至少在不知不觉中对其信仰进行深刻地诘难,以至于他们有时候看起来是在用写作反对信仰。在《卡拉马佐夫兄弟》里,陀思妥耶夫斯基将自己的信仰置于主人公们的冲突和精神痛苦中,使其接受最大程度的考验。人们不禁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能力感到惊叹:他能创造那么多性格分明、各不相同的人物,并让这些人物在读者的头脑里栩栩如生。他在细节、情调以及令人信服的深度等方面安排得非常详尽。其他作家,如狄更斯,创造了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我们能记住这些人物主要是因为他们有奇异、可人的特别之处。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里,主人公们饱受折磨的灵魂会在我们读者身上作祟。从某种奇特的意义上讲,三个卡拉马佐夫兄弟也是各具灵魂,读者如果要从他们中进行选择,认同他们,加以谈论和争论,那么不久后就会发现,与每个卡拉马佐夫兄弟发生的争论,实质上都是在争论人生。
我年轻时总是能够认同阿辽沙:他心地纯洁,乐于在一切人身上发现善意,并通过奋斗来了解周围一切,这些都迎合了我身上作为道德家的那一面。但是同时,就像《白痴》中的梅什金公爵一样,我内心深处却也知道,要获得这种纯洁需要付出很大努力。因此我开始明白,那个嗜好理论、嗜好书本的绝对主义者伊凡,在本质上与我更为接近。所有那些生活在贫穷的非西方国家、将说教的自我埋首于书中和思想中的愤怒青年,都与伊凡的无情冷酷有几分相似。我们在伊凡身上可以看到政治阴谋家的影子。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群魔》里研究过这些人,而布尔什维克革命后继续统治俄国的还是这些人。(所谓的布尔什维克革命,是指为了追求伟大的理想,人们愿意走任何极端,不惜诉诸任何手段。)但是这位兄弟伊凡,仍然是一个卡拉马佐夫。他有诸多愤怒、狂热和过激行为,他对爱的渴求让自己饱受伤害,但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书中还是谨慎地传达出一种美好的同情心,让他变得温柔了一些。最伟大的要属德米特里,我把他看做一个遥远的英雄,至今仍是如此。他世俗,这方面他像他的父亲;他和父亲争夺同一个女人,这使他比兄弟们看起来更为真实。但正因为如此,他反而最容易被我们忘掉。我们注意到他与他父亲何其相似,但最终我们却觉得,德米特里的问题与我们关系不大。我是说,我们在内心深处其实感觉不到那些问题的存在。还有一位兄弟(私生子,同父异母的兄弟)让我感到害怕,他就是那个小男仆斯麦尔佳科夫。他总会让我们感到恐怖,猜想我们的父亲们可能也有另外的生活,他还会令中产阶级对穷人心生恐惧,他们担心被穷人窥探、审判、定罪。斯麦尔佳科夫在谋杀事发后,采用了简单、无情、精确的逻辑,证明一个边缘人物有时凭借机智和直觉也可以控制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