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十 二 · 槐 西 杂 志 二(第9/43页)
注释
髫(tiáo)龀(chèn):指幼童。
耆(qí)旧:年高望重者。
左丘明(前556—前451):相传春秋末期曾任鲁国史官,晚年双目失明。著有重要的史书巨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陆淳:即陆质(?—806),字伯冲,后改名质(避宪宗讳),吴郡(郡治今江苏吴县)人。唐代经学家。
孙复:北宋理学的先导人物。
赵鹏飞:字企明,号木讷,宋代绵州(今四川绵阳)人。著有《春秋经筌》共十六卷。赵鹏飞有感于自古说解经义者多拘泥于《左传》、《公羊传》等,各护师说,多失圣人《春秋》本旨,故作此书,力主于据经解经。
成风为僖公生母:《左传正义》曰:“伯姬未必是成风所生。”《春秋穀梁传·僖公八年》曰:“言夫人而不以氏姓,非夫人也,立妾之辞也,非正也。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钟文蒸《春秋穀梁经传补注》云,僖公是闵公的庶兄,母为成风,闵公被弑后继位。
程端学(1278—1334):字时叔,号积斋,元鄞县(今属浙江)人。有《春秋本义》、《春秋或问》、《春秋三传辨疑》、《积斋集》等。
叔姬归酅(xī):伯姬为鲁国之女,嫁于纪国。叔姬为伯姬之妹,为“媵”而陪嫁。伯姬出嫁时,叔姬年纪尚小,六年之后,方才赴纪。鲁庄公三年(前691),纪国分裂,纪季(纪侯之弟)以酅地而附庸齐国,纪侯则居纪。次年(前690),齐国灭纪,伯姬亦于此年去世。鲁庄公十二年(前682),纪国灭亡,叔姬回到酅地,是为“叔姬归酅”。女子出嫁之后,即以夫家为其家。叔姬为纪国之媵,因此自鲁至酅称曰“归”。叔姬本为媵,其位卑贱,而春秋书之,《春秋公羊传注疏》云:“纪侯为齐所灭,纪季以酅入于齐,叔姬归之,能处隐约,全竟妇道,故重录之”,故后人多以“叔姬归酅”为妇道典范。酅,春秋时纪地,在今山东青州西北。见《左传·庄公十二年》。
共(ɡōnɡ)姜:周时卫世子共伯之妻。共伯早死,她不再嫁。后常用来指代守节的女子。
隐公七年:前716年。
庄公二十年:前674年。
骨(ɡū)朵:长棍一样的古代兵器,用铁或硬木制成,顶端瓜形。
译文
相距几千里的燕赵之人,谈论云南、贵州一带的风俗,却说住在滇黔当地的人,不及我了解得真切细致,这种说法对不对呢?比别人晚出生几十年,作为一个扎着发髻、缺牙露齿的小孩子,谈论老前辈的事情,却对见过老前辈的人说,你知道得不如我确切,对还是不对呢?左丘明身为鲁国史官,亲眼见过孔圣人;他对于《春秋》一书,的确了解它的源流始末。到了唐朝中叶,陆淳等人开始持有不同的见解。宋代人孙复以后,又有些人一哄而起帮助争斗,都认为左丘明的说法不可信,只有自己的说法才可信。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观点呢!
大概是因为汉代儒者治学致力于实际,宋代儒者看重名声,假如推演不出新义,就不能耸人听闻;假如不推翻旧说,也就推不出新义。对各种经典的注释引申,都能加以争辩讨论,只有《春秋》记事井然有序,很难改动。于是宋儒们就提出一系列说法,说左丘明是楚国人,是战国初年的人,是秦朝人等等,而左丘明是鲁国史官,亲眼见过孔圣人的说法就被动摇了。既然左丘明不是鲁国史官,又没有亲眼见过圣人,那么《左传》解释《春秋》史实的记事就都不足为凭了,宋儒们就可以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了。这种风气沿袭到宋代末年,赵鹏飞写作《春秋经筌》时,竟然不知道成风就是鲁僖公的生母,这样怎么还能和他们一起讨论名分、确定人物的褒贬呢?元代人程端学更是推波助澜,尤其粗暴荒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