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氏凄凉一曲终说柳三变(第4/5页)
《雨霖铃》的音乐非常凄苦,是由唐明皇作来怀念在马嵬坡被赐死的贵妃杨玉环的。这支曲子最好用哑觱 篥吹奏,才更见苍凉。全词仿照的是近体诗起承转合的结构。上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三句是起,“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 是承,“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是转,“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是合。“念去去” 三句,把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由感觉得之的别离之绪,转化为历历如绘的意象画面,这种手法是由实返虚的高明之笔。
下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二句为起,但这是平地陡起,作者不局限于一人的怨别伤离,而是陡地拔高,说明自古钟情之辈,莫不伤于离别,更何况老天爷还来助兴,时当清秋时节,落木萧萧,这就容易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是三变的千古绝唱。古龙楚留香系列之《桃花传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杨柳岸。
月光轻柔。
张洁洁挽着楚留香的手,漫步在长而直的堤岸上。
轻涛拍打着长堤,轻得就好像张洁洁的发丝。
她解开了束发的缎带,让晚风吹乱她的头发,吻在楚留香面颊上,脖子上。
发丝轻柔,轻得就像是堤下的浪涛。
苍穹清洁,只有明月,没有别的。
楚留香心里也没有别的,只有一点轻轻的、淡淡的、甜甜的惆怅。
人只有在自己感觉最幸福的时候,才会有这种奇异的惆怅。
这又是为了什么呢?
张洁洁忽然道:“你知不知道我最喜欢的一句词是什么?”
楚留香道:“你说。”
张洁洁道:“你猜?”
楚留香抬起头,柳丝正在风中轻舞,月色苍白,长堤苍白。
轻涛拍奏如乐曲。
楚留香情不自禁,曼声低吟。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张洁洁的手忽然握紧,人也倚在他肩边。
她没有说什么。她什么都不必再说。
两个人若是心意相通,又何必再说别的?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何等意境?何等洒脱?又是多么凄凉?多么寂寞!
楚留香认得过很多女孩子,他爱过她们,也了解过她们。
但也不知为了什么,他只有和张洁洁在一起的时候,才能真正领略到这种意境的滋味。
一个人和自己最知心的人相处时,往往也会感觉到有种凄凉的寂寞。
但那并不是真正的凄凉,真正的寂寞。
那只不过是对人生的一种奇异感觉,一个人只有在已领受到最美境界时,才会有这种感受。
那种意境也正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相同。
那不是悲哀,不是寂寞。
那只是美!
美得令人魂销,美得令人意消。
一个人若从未领略过这种意境,他的人生才真正是寂寞。
长堤已尽遥
那种与爱人别离的惆怅与忧惧,三变写了出来,但过了九百多年,才有一个同为江湖浪子诗人气质的小说家懂得。虽然九百多年中有无数的人在吟咏这几句,但只有古龙真正地懂得那种美得让人心碎的况味。
“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又是一转,到结句“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作为绾合,这种感情是炽热的,也是沉郁的。相比上片结句由实返虚的高明技巧,下片结句不炫技法,只是以情动人的手法,更加沉着,更加动人。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绿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sì )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 佳人、妆楼颙 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干处,正恁凝愁。
这首词在婉约中寓着豪宕之气,上片一气贯注,实在是凌云健笔,气概非凡。从写作手法上说,上片是纯粹写景的赋笔,铺陈其事,写得像一幅浩渺的泼墨山水画卷。当然,他描写的是晚秋衰败之景,色彩的调配偏于暗淡、凄冷,自然烘托下片的情致。自过片开始抒情,同样也是一气贯注。这种结构,是简朴的折线型,与诗中的古风结构相似。因此,相对一般的婉约词作,这首词要劲直得多。
前人对这首词评价好坏杂陈,普遍的看法都认为上片写得非常好,但是到了“ 想佳人、妆楼颙 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的时候就有些浅俗了。其实一首词通过写景含蓄婉曲地表达情感,是较为清空的写法,而清空必须有情感做底,方不是空疏,如果全词都是像上片一样赋笔写景,那就是空洞而不是清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