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李冷和他底妹妹
傍晚李冷回到了海格路的家里。他底脸上带着一种不愉快的表情,他底妹妹李静淑看见,也感到惊奇了。
他往日回家,脸上总带着他底好心的微笑,和她谈许多事情。但这一次他却皱着眉头,没有笑容,也不开口,好象他有什么心事一样,这是李静淑一看便知道的。
自从他们兄妹来到上海以后,在这么大的都市里,她只有一个亲人,就是她能了解而且也了解她、她深爱而且也爱她的哥哥。
他们是江西省人。父母都健在。父亲李成龙是清朝的一个大官僚,做过两湖总督,确实刮了不少的地皮,积了一份很大的财产。“国变”之后,他便弃官归隐,每日以诗酒美人自娱,倒也能享清闲的福。然而亲戚朋友中有许多人觉得他有非常之才,不出山济世,未免可惜,也曾劝他出来做一点事。他总说,他不忍辜负“大清三百年的深仁厚泽”。劝的人听到这样的话,觉得自己在忠臣底面前显得太渺小了。从此李成龙底清高之名也就传出去了。
不过一般小人总有嫉妒贤者的心思,因此有些不满意他的人便造了不少的谣言来毁谤他。自然在有识者看来这些谣言都是不可信的,不过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罢了。其最大证据就是李成龙确实能够甘居清贫,与别人之退而不隐者不可同日而语。他在上海买了一座洋房,又在西湖造了一所别墅,住家在江西省城内。他底家里有一个老妻,一儿,一女;另外还有两个二十多岁的小老婆。
李冷兄妹靠了舅父底主张,居然自幼就进学校读书,李静淑所进的女子中学底校长就是她底舅父。李冷比他底妹妹长六岁,在省城中学毕业后,在家里闲住了一年就到上海进大学。这是“五四”运动之后的事。所以李冷一到上海就受到逐渐澎湃起来的新思潮底洗礼。在他寄给妹妹的信中,他常常和她讨论社会问题,介绍新书报给她,后来竟把他底新思想也传给她了。
李静淑接受了新思想以后,好象得到了新的生命力似的。热诚、勇气和希望充满在她底心中,她感到前面有一个不可思议的幸福在等待她,她要努力向它走去。她开始进入梦的世界中了。然而她愈走入梦的世界,她便愈感到她底家庭的环境和她底理想相冲突。父亲底冷酷的脸,母亲底终日鸣不平似的、愁烦的眼睛,两个姨娘底狐媚的样子。醉后红着脸拍桌子掷东西的父亲和怨命的、失了丈夫底爱的母亲间的打骂,两个姨娘在旁边的恶意的挤眉弄眼,这一切都使她看不惯,而且受不下去了。幸而不久她在中学毕了业,便向父亲提出到上海去读书的要求。她知道这是一个难关,但她相信她底母亲会帮助她。
李静淑底要求倒有点使她底父亲为难了。在他看来,女子无才便是德,他底女儿在中学毕业已经是破例的了。他不想允许她到上海去,他打算看中一个女婿把她嫁出去,就这样尽了父亲底责任。然而母亲爱女儿。她想,从她底丈夫那里,她已经得不到幸福了。她将来只有靠她底儿女,她不能轻易让她底丈夫决定她底女儿底命运。她爱女儿,她愿意事事使女儿满意。她固然不能断定她底女儿底读书的要求是对的或不对,但在她充满对女儿的爱的时候,女儿底意见就是她自己底意见。因为她底唯一的心思就是使女儿事事如意,为了女儿底幸福,她就忘却自己底一切。本来母亲之爱儿女就是如此,何况失了丈夫底爱的衰老的她。
这个女人和她底丈夫争吵时,永远是弱者,永远是自己屈服。但这一次为了女儿底幸福,心里充满着纯洁的爱,她却变成不可征服的强者了。她不断地和她底丈夫争吵,要他答应女儿底到上海去的要求。她天天反复不倦地说着同样的话,大有不达到目的便用生命来力争之概。李静淑底舅父和在上海的哥哥也都来援助这个少女。李静淑到底得到了胜利。
李静淑底胜利也就是她底母亲底胜利,母亲底快乐也是不能用言语形容的。她虽然想到女儿走后,在家里就少了这个唯一的爱她而帮助她的人,她以后的日子会更苦,然而这和她底年青、美丽的女儿底无限的幸福比起来又算得什么一回事呢?
李静淑到上海的时候,她底哥哥已经是N大学本科二年级生了。她也考入这个大学的预料。他们兄妹就住在海格路一所小洋房中,雇了一个娘姨。每天早晨兄妹同去学校上课,十二点钟的时候,又一道归家吃饭。午后两人上课的时间便不同了。在这种刻板似的,却又是和平的、安静的、友爱的生活中,一年半的光阴流水似地过去了。
他们兄妹都研究文学。李冷在课余的时候,常常写一些诗和散文寄给两三份杂志发表。他底诗文可以表现出来他底恬淡、和平、温柔的性格。在那些诗文里面并没有惊天动地的悲剧,也没有慷慨激昂的壮烈的情景,他只是发抒他个人的平凡的感情罢了。至于李静淑呢,她酷爱音乐,也爱好文学作品。她底哥哥常常笑称她做“公正的批评家”,他底作品写成后,他总要先拿给她看,常常根据她底意见修改,因为她底意见常常使他满意。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兄妹间的友爱自然不断地增加。现在,一个人有什么不快意的时候,其他的一个也会不高兴;不过这样的时候不常有,因为他们总是过得很平静,很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