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败皆起于澶渊寇准(第2/2页)
寇准略一思索,马上回太宗,说这种立太子的事,有三种人的意见不能参考:一是后妃;二是宦官;三是近臣。言外之意,这三种人由于和太子都有密切的利益关系,肯定会推荐对自己有利的人。太宗一听,深以为意,赶紧屏退了周围闲杂人等,和寇准进一步商量。太宗问:“襄王怎么样?”寇准一听皇上心中已经有了人选,于是顺水推舟,说:“知子莫若父。”太宗很高兴,觉得寇准和自己心意相通,非常高兴,于是果断立襄王赵恒为皇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宋真宗。对于这种世纪性难题,寇准都能轻松化解,可见他审时度势方面确有特长,宋太宗素来宠爱他也不是没理由的。
宋太宗对寇准的宠爱似乎还不止于此。据说有人给太宗进贡了通天犀,太宗就命上等工匠做成两条漂亮的腰带,一条自己用,一条赐给寇准。他们虽然没用一个鼻孔出气,却系上了限量版的同款腰带,可见二人情深意切,非比寻常。但人生的欢愉总是短暂的,更多的是连绵不断的离别,千姿百态的考验。
太宗离世真宗继位之后,宋朝与辽国间的战事愈加紧迫,双方长久对峙难分胜负。金庸先生曾在《天龙八部》里描写过这段大历史下很多解不开的刻骨仇恨。当时的辽国军大举入侵,宋朝军队不敢应战,朝廷里主战派与主和派各执一词。寇准力主抗敌,而且信心百倍,不但用自己的勇气和热情深深打动了宋真宗,还成功说服了真宗御驾亲征。结果,辽国军兵临城下,宋真宗吓得魂不附体,赶紧派人去寻寇准的踪影。
此时的寇准,正在城楼上与将士们饮酒,碰杯声罚酒声朗笑声声声入耳,响彻内外,连契丹军营里都听得到。城外危机四伏,寇准却在城头谈笑风生,其孔明般的从容淡定深深鼓舞了真宗。真宗大喜:“寇准如此,吾复何忧?”随后,在真宗亲征的鼓舞下,将士们的斗志被激发出来,澶渊之战宋军大获全胜。但宋真宗毕竟胆小,好端端的战胜国,竟然以妥协退让求团结,以纳税进贡换和平,签订了息事宁人辱宋败国的澶渊之盟。
事情似乎还没有结束。战争的硝烟还没散尽,便有人挑拨离间,跟真宗打小报告,说寇准用皇帝的生死安危给战争的成败下赌注,实是对皇帝的大不敬。真宗想想,也觉得自己被寇准忽悠了,心里渐渐生出了隔阂。日久天长,寇准为人耿直,得罪了很多同僚,众口铄金,真宗果然慢慢猜疑起寇准来。寇准一生最为人称道的就是澶渊之战的胜利,但也因此被真宗疏远。真是成也澶渊,败也澶渊!
寇准为人虽正直坦率,但识人的眼光却很差。早年时,老臣王旦十分赏识他,并在太宗面前推荐他做宰相。他不但没有感恩老臣的提携,还经常上奏折揭发王旦的短处,闹得连太宗也替王旦叫屈。不懂善待前辈不说,寇准门下居然还出了丁谓那样的奸臣。丁谓后来经常联合其他人排挤寇准,一直将寇准挤出朝廷,被贬官到千山万水之外,方才事罢甘休。
寇准在被贬官外放这段时间创作了一些诗词,多是“萋萋芳草喻离情”的主题,惆怅中牵扯出许多对君王的感念。多年的宦海沉浮,都随着岁月慢慢消散,唯有当年太宗伸足疾的那份亲昵,随着仕途的跌跌起起,人生的坎坎坷坷,显出更深的恩宠和情义。
虚堂寂寂草虫鸣,欹枕难忘是旧情。
斜月半轩疏树影,夜深风露更凄清。
《虚堂》
1023年,寇准发觉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差,六十三岁的他似乎对未来多了一丝敏锐的察觉。他派人赶回洛阳老家取来当年太宗所赐的那条腰带。9月7日,他焚香沐浴,更换朝服,束通天犀带,向北朝拜,随后安然躺于卧榻,悄然离世,病死在雷州。
同年9月23日,宋仁宗已决定调寇准回到离京较近的衡阳任职。但此时,寇准离世的消息正奔跑在送往京城的路上。
两条消息一喜一悲,在人生长路上,在快马加鞭下,竟然就这样擦身而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