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高效讨论决定沟通结果(第3/5页)
常见的说法:“请问一下,您对××产品有什么样的需求呢?您希望它有什么样的功能呢?”
更好的说法:“请问一下,您在什么状况下,会用到这个产品呢?能描述一下这些场景吗?”
?•为什么要这样说
好的对话者需要“善解人意”,就是要了解对方的需求。可是很多时候,对方的真实需求是什么,甚至他们自己也不太清楚。比如,消费者对于一个产品,可能有很多想象,但是未必能说出自己真正的需求。如果把这些想象当成了需求,反而是一种误解。
举个例子,索尼在推出Handycam系列的数码摄像机之前,曾经花大力气做过市场调查,希望了解普通消费者对于“完美摄像机”的想象。收集上来的意见,大多是希望摄像机功能要齐全、屏幕要大、要有20倍以上的光学变焦、像素要高、要有防震防抖功能……
根据这些需求,索尼还真的生产出了几乎照顾到所有这些需求的摄像机。无论是像素、光学变焦、屏幕大小还是防抖技术,都是行业内的领头羊。可是,这个系列的摄像机的销量,并没有实现想象中的突破性增长。
而同一时间,市场上有一个全新的产品异军突起。那就是功能极其单一、操作异常简单的GoPro。它的设计理念,跟索尼之前的调研完全背道而驰。只有一个负责录制和暂停的按钮,没有光学变焦,甚至连屏幕都没有,拍的时候根本不知道画面什么样。
很明显,销量说明了一切,这种不强调功能的设计理念,才是切中了客户的“真实需求”。因为普通消费者买摄像机只是为了记录旅游或者派对等活动。与全面而且专业的强悍功能相比,他们更需要的是简单易用、轻巧可靠。
试想一下,全家一起出去玩,你手忙脚乱地摆弄着特别精密复杂的摄像机,试图录下完美的影像,却从旅游的参与者变成了旁观者、记录者,这就本末倒置了。所以说,消费者真正希望的是既能记录影像,又可以忘记摄影机的存在,而这就需要摄像机的体积小巧、操作简单。
可是,这样一种真实的需求,如果你问“你需要什么样的摄像机”是问不出来的。因为这个问题已经限定了必须去想象一台“完美的摄像机”,那当然是功能越多越好,技术越先进越好,甚至讲出一些不切实际的需求。而消费者真正的需求却是“谁在乎摄像机?我们只是想记录影像而已!”
那么,要怎样发掘出这种真实需求呢?很简单,你要问对问题。不要问“你需要什么样的产品”而要问“你为什么需要这个产品”。这样一来,对方才能去想象自己“真正需要这个产品”的情境,以及在这个情境里的具体需求。
+•延伸思考
手段从来都不是目的。但是当我们习惯了使用某个手段来实现目的的时候,往往就会一条道走到黑,忘记了还有别的可能。这个时候,想了解对方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就不要再用“你需要什么样的××”这样表层的提问,继续让他陷入对于手段的执念中,而是要用“你需要××是因为什么”“你在使用××的场景里有什么感受,遇到过什么样的问题”这样更根本、也更具开放性的问题,让对方跳出思维惯性,深入思考自己的真实需求。
比如,“你需要什么样的牙刷”这个问题,顶多是引导对方在现有牙刷的样子上,去进一步想象它们具备更好的性能、更舒适触感的可能。可是,“你在刷牙的时候常遇到什么问题”这种问法,则是完全开放性的,不可能预计对方的答案是什么。而真正触及消费痛点,可能产生下一个爆款产品的需求,很可能就隐藏在这些千奇百怪的答案里。
不给标准答案,反而更可信
世界上绝大多数的问题,
都没有标准答案。你不假思索地回答,
反而容易让人没有安全感。
〇•可能遇到的问题
我是一个理财顾问,当客户来问我投资建议时,该怎样回答才能加强我的说服力?
常见的说法:“我以这么多年的专业经验向你保证,××股票绝对值得买!”
更好的说法:“这个问题很复杂,让我想一下……以你的情况,××股票应该是可以适当投资的。”
?•为什么要这样说
一般人认为,在回答提问的时候,为了表现专业性,打消对方的顾虑,就必须反应迅速、信誓旦旦,毫不拖泥带水。这其实是个误区,因为一方面,你在某个领域越是专业,就越了解这个领域的复杂性,知道绝大多数问题其实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另一方面,正因为你是权威,你的意见对别人的决定至关重要,所以你在给答案的时候反而会比较迟疑,这也正是所谓“贵人语迟”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