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8号 评论指南(第4/4页)

和任何一个领域一样,在收集评论形式的过程中,评论史家从来不会一直成功。对一位评论史家来说,失败常常占据了工作中超过三分之一的内容。失败和多种原因有关。一个现代读者必须了解的事实是,评论史家的描述工具从来也没有发展到可以记录一切评论形式的成熟程度,甚至,到现在也仍处在初级阶段。符号学、印刷术仍然是他们的基本工具。有用,直观,简洁。接下来的简直不用说,如果评论仅仅通过观察便可将其转化为符号学上的描述,那么,就不是我们现在力所传达的可涵盖一切存在的评论。除此之外,失败的一大原因还与被观察的评论者个体状态有关。一部分是涉及社会伦理层面的,一部分则与个人隐私有关。不是每个人都愿意被观察,具备文化传承的开放态度。而且,对于观察何种评论才算在安全范围内不至于触怒评论者,即便是经验丰富的评论史家也不敢确定。比如,幼童之间就握筷的方式进行相互评论看起来简简单单,实际上,孩童却是有着不稳定因素和防备陌生人心理最多的那一类当事人,轻浮的评论史家很可能会破坏眼前的原始材料,记录失败倒是小事,若干扰当事人导致材料掺入虚假成分,并无意识地记录下来,才是对学术更大的伤害。

……

“水呢?”男朋友站在门口,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才刚刚开始吸引我。也许是因为对于评论史家的论述让我不可遏制地想到了谁。

“我在找……杯子。”

“不用了。”他从橱架上取下一个碗,倒了点水。

“你真有办法。”

“什么?”

“你总是有办法。”我换了种说法,使它听上去更不像讽刺。

他笑了笑:“这本书好看吗?”

“还……可以。”

“你准备什么时候开始动笔?”

“动笔?”

“写你的论文。”

“我还要想一想。”

“你的时间不多了。”

“我知道。”

他看上去真的很渴,以至于喝完一碗又匆匆倒了一碗。那样子不像在喝水倒像是汲取某种精神养分。说实话,我一向羡慕他的这种——我在寻找一种准确的说法——这种冷酷而高效的生活方式。也许这并不是一种生活方式,而是他与生俱来的天赋。就像一位评论史家。

“小心!”在我这句缺乏功用的尖叫之后,紧接着的便是清脆的一声。碗裂成几大片和细碎的粉末,带着锋利的边缘。但我更关注的是他的手。

毫无破绽的一双手。修长,指甲处在上一次修剪和下一次修剪之间,如果凑近闻,带着质朴的味道。我很难相信这样一双手会假装失手。但不是假装,又很难解释他的笑容。

“你还是应该用杯子喝水。”

“杯子都用完了。”

这笑容实在是刺眼,几乎是在谈及分手,至少也是下逐客令。

“我一会儿就洗。”

“不用了,反正都喝过了。”

“啪——”*

*啪,拟声词,在这份文本中,我们判断它指代器物摔碎的声音,暗示了作者在最后做出的行动,一种模仿的早期形式(对模仿的模仿)。

不得不再次提及,在各种各样和《评论指南》相关的民间资料中,我们注意到,它们往往有着一致的特征:记录者充满主体意识,记录形式常常以个人生活史呈现,间或插入《评论指南》评论本(或说模仿本)的只言片语(我们研究的主要部分),记录者总不自觉受到评论本的影响做出类似的行为,这之后资料就会随之终止(遗憾的是我们需要的评论本部分也会就此断裂消失)。

在对大量的《评论指南》评论本的材料收集中,我们发现很少有记录者意识到这并非是《评论指南》原本。这并不奇怪,只有从未了解“评论即模仿”这一概念,对评论学完全陌生的人,才会被新奇感感召而留下一些记录。在本小组近二十年对各种评论本材料的研究中,我们还没发现两份材料中有一样的评论本出现,连相近的版本都几乎没有。

当然,受近年来传播形式的发展影响,评论本材料越来越多以非印刷文字的新媒体形式出现,而对评论本原本是以何种形式出现在记录者面前,许多材料又语焉不详,大大增加了我们做出判断的工作量。而坚持研究这一领域的人手因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断在减少,小组在长达二十年得不到主流学界承认的情况下面临着解散的危机。上周召开的全员会议上,有成员因不断下降的食物质量让他忍无可忍当场离席,引发了一场对小组存在价值的风暴式的诘问(我勉强给出了答案)……而我们对于《评论指南》的真实面目的认知仍然处于十分遥远模糊的地带,尽管每一天我们都在努力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