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第14/16页)
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
「救命,……」
然而阿Q没有说。他早就两眼发黑,耳朵里嗡的一声,觉得全身彷佛微尘似的迸散了。
至于当时的影响,最大的倒反在举人老爷,因为终于没有追赃,他全家都号啕了。其次是赵府,非特秀才因为上城去报官,被不好的革命党剪了辫子,而且又破费了二十千的赏钱,所以全家也号啕了。从这一天以来,他们便渐渐的都发生了遗老的气味。
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麽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
(本篇最初分章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自一九二一年十二月四日起至一九二二年二月十二日止,每周或隔周刊登一次,署名巴人。作者在一九二五年曾为这篇小说的俄文译本写过一篇短序,后收在《集外集》中;一九二六年又写过《阿Q正传的成因》一文,收在《华盖集续编》中,都可参看。
)
- 「立言」:我国古代所谓「三不朽」之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鲁国大夫叔孙豹的话:「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 「名不正则言不顺」:语见《论语?子路》。
- 内传:小说体传记的一种。作者在一九三一年三月三日给《阿Q正传》日译者山上正义的校释中说:「昔日道士写仙人的事多以『内传』题名。」
- 「正史」:封建时代由官方撰修或认可的史书。清代乾隆时规定自《史记》至《明史》历代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为「正史」。「正史」中的「列传」部分,一般都是着名人物的传记。
- 宣付国史馆立「本传」:旧时效忠于统治阶级的重要人物或所谓名人,死后由政府明令褒扬,令文末常有「宣付国史馆立传」的话。历代编纂史书的机构,名称不一,清代叫国史馆。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及国民党政府都曾沿用这一名称。
- 迭更司(一八一二─一八七○):通译狄更斯,英国小说家。着有《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等。《博徒别传》原名《劳特奈?斯吞》,英国小说家柯南?道尔(一八五九─一九三○)着。鲁迅在一九二六年八月八日致韦素园信中曾说:「《博徒别传》是RodneyStone的译名,但是C?Doyle做的。《阿Q正传》中说是迭更司作,乃是我误记。」
- 「引车卖浆者流」所用的话:指白话文。一九三一年三月三日作者给日本山上正义的校释中说:「『引车卖浆』,即拉车卖豆腐浆之谓,系指蔡元培氏之父。那时,蔡元培氏为北京大学校长,亦系主张白话者之一,故亦受到攻击之矢。」
- 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说家:三教,指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即九家。《汉书?艺文志》中分古代诸子为十家: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并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是以君子弗为也。」
- 《书法正传》:一部关于书法的书,清代冯武着,共十卷。这里的「正传」是「正确的传授」的意思。
- 「着之竹帛」:语出《吕氏春秋?仲春纪》:「着乎竹帛,传乎后世。」竹,竹简;帛,绢绸。我国古代未发明造纸前曾用来书写文字。
- 茂才:即秀才。东汉时,因为避光武帝刘秀的名讳,改秀才为茂才;后来有时也沿用作秀才的别称。
- 陈独秀办了《新青年》提倡洋字:指一九一八年前后钱玄同等人在《新青年》杂志上开展关于废除汉字、改用罗马字母拼音的讨论一事。一九三一年三月三日作者在给山上正义的校释中说:「主张使用罗马字母的是钱玄同,这里说是陈独秀,系茂才公之误。」
- 《郡名百家姓》:《百家姓》是以前学塾所用的识字课本之一,宋初人编纂。为便于诵读,将姓氏连缀为四言韵语。《郡名百家姓》则在每一姓上都附注郡(古代地方区域的名称)名,表示某姓望族曾居古代某地,如赵为「天水」、钱为「彭城」之类。
- 胡适之(一八九一─一九六二):即胡适,安徽绩溪人,买办资产阶级文人、政客。他在一九二○年七月所作《〈水浒传〉考证》中自称「有历史癖与考据癖」。
- 「行状」:原指封建时代记述死者世系、籍贯、生卒、事蹟的文字,一般由其家属撰写。这里泛指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