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回 宝镜熠熠天目透,渌水悠悠蒙顶香(第2/7页)

小二哥见二人进店,极为热情,招呼二人落座,笑问道:“两位大爷,请问是要用饭还是品茶?”

光波翼道:“先用饭,再吃茶。”

小二唱个喏,忙双手奉上菜单,问道:“小的见两位大爷眼生,不知两位大爷从哪儿来呀?”

光波翼道:“我们从长安来。”

小二又问道:“两位大爷是来寻亲访友还是贸易公干哪?”

光波翼并不作答,瞄了一眼菜单道:“我也不必点了,你只管捡最好的酒菜多上些便是。”

“好咧。您二位稍坐,酒菜马上就好。”说罢,小二转身进到后堂去了。

时值巳末午初,光波翼见这店中却无其他客人,待那小二送菜上来,问道:“小二哥,这店中为何食客如此稀少啊?”

小二道:“不瞒大爷,咱这茶楼的酒菜、客房都是本城最好的,只是这价钱确实不菲,不是一般百姓所能吃住得起的。不过一到晚饭前后,这里的客人却是不少,来的不是官老爷,便是富贾商客,他们大都是冲着咱蒙顶楼的双绝来的。”

“哦?如何是蒙顶楼的双绝?”光波翼问道。

小二道:“这蒙顶楼的第一绝当然是蒙顶茶喽。不是小的夸口,咱蒙顶楼的茶,那可是当世绝品。出了这茶楼,就只有皇帝爷和皇后娘娘能喝着了。”

“那不就是贡茶喽?”光波翼道。

“正是。”小二点点头道。

光波翼笑道:“小二哥真会说笑,这茶楼怎么会有贡茶?”

小二见光波翼不信,忙凑上前说道:“大爷想必听说过,这蒙顶茶的极品便是蒙顶山五峰之间那七株仙茶,这七株仙茶相传是汉朝时甘露道人吴仙人所种。自打本朝玄宗皇帝爷起,蒙顶茶便成了咱大唐的第一贡茶,这七株茶树更是成了正贡专用,以石栏围在一个院中,被皇帝爷封为贡茶院。”

(按:吴仙人指西汉人吴理真。公元前53年,吴理真在蒙顶山发现野生茶的药用功能,于是精选了七株茶树,移植到蒙顶山五峰之间一块凹地上。清代《名山县志》记载,这七株茶树“二千年不枯不长,其茶叶细而长,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结不散”。这七株茶树,被后人称作“仙茶”。而吴理真则因为是世界上人工种植茶叶的第一人,被后人称为“茶祖”。)

光波翼插问道:“如何叫作正贡?”

小二道:“这正贡茶是皇帝爷用来祭祀的,只在贡茶院中这七株仙茶树上采摘。每年春茶采摘之时,刺史大人便会择选吉日,率领乡绅僧众,祭拜神明,然后再由十二名采茶僧沐手、薰香后采摘。这十二僧人象征一年的十二个月份,每人只能采摘三十个芽头,十二人共采三百六十芽,象征一年三百六十日。采下的芽头被送往智矩寺西龛甘露茶坊精心炒制,称作‘礼焙’。那三百六十片芽头,每一片都是单独烘焙,制成后的贡茶装入银瓶,装箱封印后进贡给皇上。据说皇上本人也没吃过这正贡茶。”

“那皇上吃的是什么茶?”光波翼又问。

小二道:“蒙顶五峰上的茶树虽说不及那七株仙茶,却也是茶中极品。每年智矩寺的僧人将蒙顶五峰的春茶采摘后,制成二十八斤散茶,上品不过数斤,叫作‘石花’,作为‘帮贡’;下品乃颗子茶,作为‘陪贡’,这二十八斤帮贡、陪贡茶才是皇上吃的茶。”随即压低嗓音说道:“不瞒大爷,在咱蒙顶楼,只要出得起银子,不但能吃到与那二十八斤贡茶一般的好茶,还能吃到那七株仙茶树上采摘的极品。”

“此话当真?”光波翼故意问道。

“小的怎敢欺骗大爷!”小二躬身道。

“你们茶楼怎会有这些茶?”光波翼怪道。

小二讪讪笑道:“这个,请恕小的不知。”

光波翼呵呵一笑,道:“好,稍后我们便尝尝这里的仙茶。你再说说,如何是这蒙顶楼第二绝。”

小二见光波翼答应品茶,心知必是个富客,当下笑吟吟指着墙上道:“大爷请看。”

光波翼与黑绳三顺着小二手指,见墙上挂一条幅,上书:

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相与还。

乃是白居易的《琴茶》一诗。

光波翼问道:“莫非这蒙顶楼的第二绝是琴曲《渌水》吗?”

小二竖起大拇指赞道:“大爷果然是有见识的人。咱蒙顶楼有位青阳姑娘,既精通茶道,又弹得一手好琴,尤为擅长《渌水》一曲。青阳姑娘人也长得极为标致。这蒙顶茶号称禅茶,来这里的客人大都说是为品茶参禅而来,可是依小的看,懂得品茶的人能有几个?参透禅机的人便更加不可得了。小的说句放肆话,我看十人之中,倒有九个半人是为着青阳姑娘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