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八章 利益(第2/3页)
“是什么是非事?”
杨一清没有马上回答,他在沉思,复套之事,三年也行,两年也行,但两位阁老,似乎还是倾向于三年。
为什么?
不会是觉得三年把握更大,他都已经说了,正德二年也可以。
“是为了银子吧……”
杨一清呢喃摇头,怎么忘记了这一茬。
今年国库丰盈,这事他也知道。入京路上就想过今年拿到更多的拨款。其他人自然和他是一样的心思。
“守文。”
“末将在。”
“今后,若有谁问起复套之事,你要说三年也行,两年也行。”
杨尚义疑惑:“部堂……原本不是更倾向于今年么?”
“那是以前。现在是都行。”
“这是为什么?”
杨一清知道,这种事要给他解释清楚的,否则他不明白,说不准什么时候就露馅儿。
“因为我们不要介入朝中的争吵。争赢、争输都是无益。陛下怎么定,我们便怎么做。如此才可立于不败之地。”
为官之道,该进要进,该退要推,该沉默也要沉默。
与此同时。
朱厚照还在继续召见地方大员述职。
山东很近,但刘健不是最近。
事实上,明朝在北直隶地区还设有两个巡抚。
一为顺天巡抚,一为保定巡抚。
有点类似于南直隶,那里也分凤阳巡抚和应天巡抚。
顺天巡抚并不是顺天府的巡抚。成化三年,朝廷以京畿地广,从居庸关中分为二巡抚,其东为整饬蓟州等处边备、巡抚顺天、永平二府,驻遵化县。
这就是顺天巡抚。
保定巡抚的管辖范围更大些,下辖保定府、真定府、河间府、顺德府、大名府、广平府等六府。控遏紫荆关、倒马关、龙泉关、固关、土门关等关隘,并兼管河道。
这两个职务都于成化年间设置,弘治保留继承,到此时也算是京畿地区的两名大员。
有他们两个在,刘健这个山东巡抚却能第一个见皇帝,所以才说特殊的政治内涵,毕竟这才是更近的。
顺天巡抚年纪不小,大约也要五十多了,他脸上带着横肉,嘴巴大,胡须长,目光冷冽,看起来还蛮凶的。
此人姓胡,名公许,字良臣。
听他讲下来,朱厚照觉得,还真是个良臣。
“顺天府今年税粮竟有16万石,朕记得去年是11万7千石,怎么增长这么多?”
胡公许的声音是一种底气十足的男中音,说道:“回陛下的话,今年税粮增长一是仰赖皇上洪福,二是陛下力推改牧为农,还农于民,民间百姓大感皇上之德,又无养马之事分劳,可以一心事田,因而才有税粮大为增长。”
朱厚照是有些诧异于这种增幅。
5万石并不多,在每年税粮两百多万的巡抚手上,这不算啥。
但顺天巡抚这里,往年也就是十万出头,竟然一下子增长近40%,这可不容易。
不过胡公许的解释也不算假。
民牧确实害民不浅,忽然间不用养马了,种地的积极性大为增长,符合逻辑。
朱厚照按下心中的疑虑,说道:“朕还在东宫时就说过,不能有功尽归于上、有过皆诿于下。你巡抚顺天,有此政绩,这是能力的体现,朕不会忘记能做事的臣子功劳。”
胡公许心头一震。
皇帝在大朝会之前的这句话,可不仅仅是一句嘉奖!
“陛下赞赏,微臣惶恐!惟继续勤劳王事,以报陛下之恩!”
他已经五十多了,顺天巡抚这个位置再不升,基本就到此为止了。尤其巡抚已经是高官,再动就是侍郎、尚书这种显官,他自然也想。
朱厚照满意的点点头,他对民牧这件事还是比较关心的。问道:“良臣。你仔细说说,顺天府已退出的民牧的地方,是如何做的?”
“是。改牧为农,最为要紧的是百姓缺乏足够的粮食过渡,按照陛下旨意,凡退出民牧的百姓,官府给以廪食、庐舍、牛种,并助其恢复耕种。只要度过青黄不接的阶段,待到收成之时,便可一切无忧。”
朱厚照忽然想到个另外一件事,“他们有田的嘛?”
胡公许眼皮一抖,“有的。民牧也不是叫百姓只养马。平日里,百姓也务农。”
喔……
朱厚照觉得自己是不是过于紧张了,因为他印象中,北直隶地区的人地矛盾是很突出的。
原因也简单,这地儿衙门多。
就像朱元璋当了皇上以后,凤阳百姓反而惨了。叫: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什么道理?就是这里出来的大官太多了。而那时候对富的概念就是置田地,所以这些人都回去圈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