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7章 、问鼎(一)(第4/5页)

当下听得魏洪的提议,苏午笑着摇了摇头,道:“也不需借舟楫摆渡过河。我们沿路往渭水而去就是。

在渭水之畔,歇息一夜。

明日过河,登临华山。”

将主已做了决定,魏洪等不良人自不敢阻拦,俱应声称是,起身上马,汇拢到骑阵之中而去。

诸骑又往前走了二十多里,果然见到大河拦面而过,而渡口前竖立的旗子随风摆荡,二三艘只能载人的小舟在河畔随水波晃动,渡船上的老者见到数十骑驱马下河堤,一时惊惧不已,躲进了船篷之中,不敢冒头。

苏午自不会去吓唬一个老人家,他领着众人沿河堤下的小路又走了数里,临近一片高岗,便在高岗上住马,安营扎寨。

暮色四合。

晚霞如纱幔遮盖在天野间,清澈大河仿似化作了一面镜子,映照出晕红的天穹。

河风漫淹向昏黄土地,带来湿润的气息。

先前一直躲在马车之中的杨惠之,今下终于从马车里走了出来,他背着个书箱,自顾自地走到背风处,点起了一堆火,将背后书箱中插满的一幅幅画作尽皆投入火中。

苏午在远处看见了杨惠之的举动,他未有拦阻对方。

当下焚去旧时画稿,于杨惠之而言,未尝不是踏破旧路,捣碎教条,照见前程的一个仪轨。

有些画轴投入火中,在风与火的鼓动下,倏忽敞开来,显出内里描绘的绮丽山水、隐逸神人,杨惠之看着那些被风火扯开的画稿,一时入神,浑然未有注意到就在大火舔舐画稿之时,有十余个或高或瘦的氅衣道士从远处的河堤上缓步走下来,今下正临近了他的身畔。

为首的那位面目清秀的青年道人看着那些画工不弱的画稿被火吞噬,有些心疼地道:“这样画工,已经出神入化,有‘吴道子’八分神韵,就这样投入火中,被烈火烧尽,莫非不心疼吗?”

“正因为它近似道玄师兄所作,才不值得心疼。

而且,老朽蹉跎一生,而今终于望见前路,正是最高兴的时候,焚去从前画稿,也是为今下望见前路而贺喜,又有甚么值得心疼的?”杨惠之面露笑意,回了那出声的青年道士几句。

他把话说完,方才觉得当下气氛不对,转头就看到了那几个面相陌生的道人。

杨惠之的神色又变得局促不安起来,一时不知该如何反应,不知该如何称呼这群不速之客。

站在他身侧的群道之中,除却为首的青年道人面色和善以外,其余几个道士多是神色低沉、眼神里藏着莫大心事的模样,他们这副作态,更叫杨惠之不敢接近。

老画师正惴惴不安之际,苏午与陶祖、洪仁坤缓行而来,站在了他的身后。他见到苏午走近,顿时大松了一口气,面上又流露出放松而谦卑的笑意,侧身向苏午说道:“不良帅,这几位高道……”

“我知道他们。

老丈,当下不是说话的地方,你往那边去。魏洪煮了肉汤,你先喝一碗,暖和暖和身子。”苏午笑着打断了杨惠之的言语,向其点头说道。

杨惠之赶忙应了几声,又侧头忌惮地瞥了那以青年道人为首的群道一眼,从这处火堆旁匆匆离去。

投入烈火中的画轴已烧得差不多,只剩残余灰烬了。

苏午隔着那堆烈火,向对面的青年道人稽首行礼:“李含光道友,贫道稽首了。”

那领一众高矮胖瘦不同、唯有眉宇间同有重重心事的道士前来的青年道人,正是茅山掌教大宗师——含光子。

李含光饶有兴致地看着对面的苏午,同样躬身稽首还礼,而后笑着向苏午问道:“尊驾可曾授得符箓,得道门真传,有三师护道?

不然何以稽首行礼?”

“也曾授得真箓。”苏午笑着回应,大道神韵自周身流转,于身后隐约交织成一道昏黄符箓。

那符箓若隐若现,其上种种云芨文字、祖师印记,终归难以明晰。

只是符箓道韵展现开来,便有‘另辟新天’之相——李含光陡见那道模糊不定的符箓,其面色惊讶,开声道:“似有太平道符箓之道韵,天下传言道友系在山野间隐居百千载,逢盛世而出。

如今看来,传言是真?”

苏午故意未有直接展露黄天符箓,只是外放几缕黄天道韵,李含光却也识出了这般与汉时太平道近似的道韵,其见识确是非凡。

含光子临于苏午眼前,更叫苏午生出一种‘远在天边,捉摸不定’之感。

此般‘捉摸不定,远在天边’的感觉,苏午只在面对展露阳神之时的陶祖身上,感应到过。

他因而猜测,这位‘含光子’、日后茅山复兴三祖之中的‘兴祖’,时下或已真正证就阳神,登临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