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第6/8页)

还是要派人过去。

河辉国再次忍了下来,没有像商贾猜测的那般去找宁安州的麻烦。

至于滇州府府城知道这件事后的反应?

要什么反应。

人人都想当天齐国的子民,这事还用多说?

四五千人而已,安置好就行。

倒是镇南关的新知州要来了,听说新知州还带来宁安州的新令,这事值得关注。

话说这么说,本地知府却是很信任纪元的。

相信他能处理好。

镇南关的新知州一路也是跋山涉水过来,这个新知州一路连连叹气。

分哪不好,分到滇州府。

路上的奔波之苦,真是不能说。

好在镇南关有橡胶的买卖,火遍整个天齐国,只要经营好这个买卖,想来四年后的考核,总能去个合适的地方。

唯一要注意的,就是如今镇南关的代知州纪元。

橡胶买卖他一手做起来,以后肯定要仰仗他。

这位纪状元,本来就名噪一时。

本以为到了滇州府,便没了出头之日,可人家不管去哪,好像都能成功。

新知州打定主意抱纪元的大腿,明眼人都看得出来,镇南关的变化不会太大。

朝廷肯定也考虑到镇南关的特殊性,派这样性子的官员过来,也是给纪元打下手。

纪元自己都不知道,他那么受朝廷重视。

这段时间里,他一直在官田里忙碌。

占城稻的重要不用多说。

可如何种,是个问题。

纪元知道本地的气候条件,说出可以按照一年两季的种法。

大概就是,本年的十二月种下,次年三月收获。

三月收获之后,正常的土地可以种上平常的稻子,依旧是三四月种植,八九月收获。

但是按照纪元的意思,他要划出大部分的官田,直接一年多种。

他要在今年的十二月,次年的三月,五月,六月,分别种植。

那就需要至少留出四块耕田。

同时,十二月的水稻会在次年三月收获,而这块土地等到三月下旬的时候,立刻用新收获的稻种继续种植。

三月下旬种,六月下旬收获。

七月继续种,一直到十月收获。

等到明年十月收获的稻种,大概就是培育了三季的优质稻种了。

这种种植方法,所有人闻所未闻。

如果说之前官员们做事非常卷,那现在卷的,就是这些土地了。

土地,肥料,水源,甚至人力,都需要成倍地投入。

按照纪元的意思,随时准备好肥力足够的土地。

如果其中某块土地肥力不够,那就即时更换。

说白了。

要不惜一切代价,一切人力物力培育出优质的占城稻。

同时稻子的培育方向也有要求。

更抗虫病的,更耐涝,耐旱等等。

负责官田的小吏奋笔疾书,人都傻了。

他做不到啊!

他真的做不到!

这事情也太多了!

知州大人出去一趟,怎么抓着官田不放啊。

纪元自然知道,他提出的要求非常苛刻。

但他必须这样做,留给他的时间不太多了。

必须在他调走之前,把占城稻培育出来。

“放心,我已经向知府请求,会填充本地农司的人手。”

“官府今年的银钱,也会多拨给农司。”

“只要能把这个稻种培育出来,你们便是天下百姓的救星。”

这话一点也不夸张。

这可是占城稻。

一定要说的话,这三个月就长成的稻子,口感自然很一般。

但如今,不是可以挑剔粮食的年代,只要有得吃就不错了。

纪元一头扎在农司里面。

宁安州其他六司也着手建设。

以前的宁安州衙门人少,如今却要一一填充。

他们这里,也越来越接近“正常”的州府了。

宁安州的州学第一批招生,却早早结束。

程亦珊的能力自不用说,她编写了本地蒙童的教材,还把官话也提上日程。

如果出去考学,官学是肯定要会的。

宁安州如今近三十万的人口,第一年州学招生,竟然也招了一千多人。

这样的数量已经可以了。

毕竟是头一批。

考虑到路途远近,再考虑到各家的情况,头一年招生就有一千多,已经远远超过预期。

再说州学也只是个开始而已,后续鼓励私学,私塾,书院,以及下面的官办学校,才能让更多学生有学可以上。

从化远三十九年六月,纪元他们一行人来到宁安州。

到如今化远四十一年十一月。

此地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

在十一月里,同样有好事发生。

宁安州通往镇南关的新官道,修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