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5章 四三机枪和电报建设(第4/5页)
但是到承顺四十三年,帝国预计能新建成的电报线路就能够达到上万公里,越往后随着电报相关设备产能越高,也就能建成越多的电报洗那里。
五年内,大楚帝国要建成至少总计八万公里的电报线路,要求本土范围,包括南洋,中亚,西伯利亚等地区里的任何一个省,其省治城市都通电报,以便帝国金陵中枢随时掌控任何一个省的动向。
同时本土腹地,即传统的关内十八省地区,要求每一个府都通电报。
大楚帝国在建设电报这件事的热情,比当年建设铁路还要更高……因为电报对于帝国高层而言,其实商业应用都是其次,最关键的是用来提高金陵和各省之间的信息传递速度,以维护帝国中枢对各省各地的控制力度。
大楚帝国太大了……领土遍布全球呢,哪怕不算那些海外领土,只说本土腹地,南洋以及中亚,再到现在的东欧,这也是横跨亚洲和欧洲啊……范围太大了,这对于大楚帝国的统治也形成了极大的挑战。
之前好歹是因为有了轮船以及铁路,所以也没有出现太大的统治问题,但是这还不够,帝国高层还想要更加稳健的手段。
而快速的通讯方式,毫无疑问是统治偏远地区的一大利器。
有了电报的话,今天东欧出现大规模的土著叛乱,当天金陵城就能知道相关的消息,进而做出及时反应,进而调动军队进行围剿。
这样一来,就不需要给前线将领下放几乎所有的权力,把大规模部队的调动权力重新收回到京畿。
这是极为重要的。
毕竟维持京畿权威,维持皇权,有三大权限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的,一是人事权,二是财政权,三是军事权。
只要牢牢手握这三大权限,其他方面就算出现问题也不至于局势彻底失控……哪怕是极端情况下有地方造反了,京畿也能从容调兵前往剿灭。
这也是为什么大楚帝国高层,对建设电报如此热衷,甚至有种不顾成本的缘故……要知道大楚帝国高层决定大规模铺设电报线路的时候,都还不知道有线电报商业化能不能盈利并维持呢。
但即便如此,帝国高层依旧第一时间就展开了野心勃勃的有线电报建设计划……电报这东西一开始就是用来进行军事信息,公文信息传递的,至于投入商业应用是后来的想法。
但是帝国高层也没有预料到,第一条长途电报线路建成并对民间放开,开始商业运营后,其盈利情况远超想象。
这年头的电报收发都比较麻烦,对频段的暂用也是独占的……一根电报线路同一时间里,只能单向传输一个信息,你不可能用一条电报线同时拍发两条信息。
其信息传输量极为有限,因此发电报的价格也非常贵,都是按字数算钱,按照电报总局的定价,一封从河北天津发往广东广州的十个字的电报,直线距离约两千公里,中途横跨多个省,为此需要支付一楚元的电报费。
(1860,纽约-新奥尔良,约两千公里,跨多个州,十字电报二点七美元,以含金量计价相当于一点一楚元)
距离短一些,或者不用跨省的话,则是电报价格要便宜一些,但是依旧很贵。
按照道理来说,这么贵的电报人们应该用不起,但实际上电报刚开通的时候,就已经非常多人使用。
尤其是商业机构以及中上阶层的个人,他们可不在乎这点电报费,他们更在乎时效性。
再者,这年头寄信的价格其实也不便宜,这还是建立在有火车和轮船可以方便搭载信件的基础上。
如果是在火车和轮船出现之前的十年代时期,寄信可贵了,寄一封几百公里距离的普通信件花掉一个月工资是常态。
现在虽然寄信价格便宜了,但是对比后世依旧很贵。
这价格对比起来,虽然电报很贵,但是因为有时效性的优势,再加上普通信件也贵,所以电报进入民间市场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尤其是松江这种工商业发达的地方,电报的收发量极大,导致电报局不断的架设更多的线路增加通信带宽,增加更多的电报机。
而电报在商业上的成功,也是让帝国大规模建设电报线路有了更多的底气,毕竟可以依托商业电报来回笼建设资金,这对巨大的电报建设成本是极为有利的补充。
电报建设,和当年的铁路建设路子,都是差不多,以商业线路收入来填补战略线路的建设以及运营开支。
而电报的大规模建成,也开始迅速改变楚国人的生活……远距离通信难题的解决,带来的不仅仅是政治和军事上的巨大意义,在商业上也具有极大的意义,并且对民众的普通生活也有极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