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第3/4页)
刘管事带着他们去寻一个绰号叫“包打听”的牙人。
此人姓包,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三教九流就没有他不认识的,消息最是流通,所以得了这么个绰号。
包打听听闻宋家大奶奶,太子爷的舅子媳妇要买宅子,上来就给推荐了三座五进的宅子,最便宜的一座都要三万五千两银子。
姜椿心想得亏自己见过大世面,不然乍然听到这样的价格,高低得吓晕过去。
姜河就没她这么淡定了,当即就将手摆得跟拨浪鼓一样:“就我跟侄子两人住,哪用得着恁大的宅子?一进就尽够了。”
包打听眸光闪烁了几下,立时了然。
原来不是宋大奶奶要买宅子,而是宋大奶奶的爹要买宅子。
他立时改口道:“一进的宅子我手上倒还真有几处,不如我带几位去瞧瞧?”
姜椿颔首:“可以。”
一进的宅子,再贵也贵不到哪里去,实地验看过,果真瞧中了哪处,再商讨价格不迟。
头一处去看的宅子地段倒是极好,就在离翰林院一条街远的地方,这条街的宅子都是一进的四合院,周围住的基本都是在翰林院供职的翰林。
宅子虽小,修得却十分精致,雕梁画栋,院子天井里还放了一口大缸,缸里养着一缸睡莲。
灰瓦白墙,古色古香,十分有意趣。
要价也不算太贵,只要两千五百两。
姜椿觉得自己发挥一下砍价的本领,应该能砍到两千二三百两左右。
虽然她手里只有两千两银子,但没关系,她系统仓库里还存了一堆之前不敢在红叶县出手的物什。
正好如今宋家百废待兴,正是大肆采买东西,以及从户部往府里拉东西的时候,她可以浑水摸鱼,将这些东西给当出去。
凑个二三百两银子不成问题。
但姜河却没瞧上这宅子。
也不能说没瞧上。
他瓮声瓮气地说道:“宅子是好宅子,但周围邻居都是翰林老爷,我一个屠户混在其中,没得坏了人家的书香气。”
姜椿才要反驳,让她爹不要妄自菲薄,但转念一想,他爹的顾虑似乎也不是没有道理。
都说远亲不如近邻,姜河若是住在这里,周围都是满身书卷气的读书人,大家根本不是一路人,根本没法往来。
长此以往,她爹就算不得抑郁症,只怕住得也很憋屈。
都说姜还是老得辣,姜椿今儿算是见识到了。
即便姜河不识字没文化,但生活常识跟人情世故却一点都不比自己差。
她回过身来,笑着对包打听道:“包叔,我爹说得也有道理,他的确跟读书人说不到一块儿去,不知你手里可有市井一些的宅子?”
被叫“包叔”的包打听连忙拱手作揖:“不敢当不敢当,大奶奶可别折煞我了。”
客套完,又忙笑道:“倒还真有一处,我带大奶奶你们去瞧瞧。”
众人各自登上马车,跟着包打听的马车来到距离西市两条街远的地方,算是个闹中取静的地方。
包打听边拿钥匙开门,边笑道:“这宅子离西市近,平时想买个什么都方便。
周围住的大都是在西市开铺子做买卖的商户人家,都是打开门做生意的,讲究个和气生财,等闲也不会与人起争执。
我前几年卖过一座这条街上的宅子,后来在酒馆碰到那位买宅子的邹郎君,邹郎君还夸我卖他的宅子好呢,说这宅子不光地段好,邻居也都是和善人儿,为此邹郎君还替我结了酒钱。
要不是看大奶奶孝顺,才进京就张罗着给自己爹爹买宅子,我还不舍得将这宅子介绍给大奶奶您呢。”
姜椿笑道:“包叔果然不负‘包打听’威名,竟然连我才进京都晓得。”
包打听笑呵呵道:“宋家大爷跟大奶奶昨儿进京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的,我就是想不知道都难。”
说着,他恭敬地一伸手:“大奶奶请,郎君跟小郎君请,刘管事请。”
进了院子后,姜椿四处打量下这座宅子。
跟翰林院那边的那座宅子类似,这宅子也是灰瓦白墙,正房面阔三间,两旁各有一间充当灶房的耳房。
东西厢房各有两间,另还有一间柴房,一间牲口棚以及一间茅厕。
最值得欣喜的是,后院还有一口井。
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只不过没有翰林院那宅子精致,既没有养睡莲的大缸,廊柱跟窗棂也没有雕花。
姜河瞅了个包打听背对他们的功夫,使劲朝姜椿挤了挤眼,言下之意,这宅子他很中意。
刘管事瞧见后,主动替姜椿询问价格:“老包,咱们不是头一次打交道了,我这又是替我们姑太太办事,带大奶奶来买宅子,你也别要谎,直接给个实诚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