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第3/4页)

楚沂听着外面忙忙碌碌的动静,又是羞又是恼。

看着他任劳任怨,却也说不出什么话来。

等收拾擦拭干净,楚沂这才睡下,躺在萧秉承怀里,她总觉得和萧秉承之间好像有什么不一样,却又好像什么都一样。

只不过这不同之处来不及细想,楚沂刚才累得狠了,这会儿便也沉沉睡去。

萧秉承没什么困意,他自军营回来,这一日都精神,初尝这滋味,楚沂又在身边,他哪里睡得着?

但人都睡着了,他也不能把人再吵醒,这般熬着熬着终于熬到天亮,等楚沂迷迷糊糊醒了,忍不住又来了一次。

想再来却是不成的,天也亮了,若是还胡闹,被下面丫鬟看见不好。

因一早折腾,一整日楚沂都困困顿顿,白日萧秉承还去了趟军营,她便在屋里闭目养神。

这滋味的确不错,可多了也受不住。

以前书房还没用处,这回楚沂是发话了,若是不等养好再来,就让萧秉承去书房睡。

他自成婚后就没睡过书房,怎能破例,萧秉承只能作罢。

初二本是回娘家的日子,但楚沂人在永城出不去,便也回不了娘家了。

从初一一直待到初五,萧秉承初五下午收到秦临渊的来信,说是洽谈不妥,让萧秉承早做准备。

这是秦临渊意料之内的事,事情闹到这个地步,皇上满意了赵王必定不满意,赵王满意了,皇上自然就十分不满意。

在这件事情上根本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

赵王杀了宫侍,皇上本就不满,两位将军被绑,所以皇上只许人无事,进军营,但赵王怎会答应。

况且,自冬月皇上就断了西北的粮草,十五万大军,断了粮草,每日吃喝都成了问题。

而奉王本就不喜来西北的差事,很多话都是火上浇油,不过是仗着是亲兄弟,赵王不会像对宣旨太监一样对他。

赵王的意思,这两位将军要么给送回去,要么就留在这儿。

留在这也许是尸首留下,也许是被赵王关一辈子。

明光帝看着八百里加急的传信当机立断命京北军营五万兵马前往西北,守住西北诸城,以免赵王有反意。

正月十三,赵王放秦临渊和奉王回京,以不满明光帝削藩为由,领兵南下,大军压境,三日内占领西北两城。

只不过这两城百姓少,平日还得受军营照顾。

城中百姓贫苦,粮库空空,而朝廷已经数月没给粮草,若不速战速决,就算有二十万三十万的兵马,也坚持不了多少时日。

人要吃饭,马要吃草。

赵王问粮草还能坚持多久,下面人来报,说不足一个月。

大军还得留守,以免羌族来犯。

其他城定然不会这般顺利,赵王看着地图,这两城是因为地处西北,当地百姓总是听他征战之事,奉他为战神。

可若一路南下,就算能绕过盛京以北的陈安晋城,可还要经过锦城、泸南、旭川、丰亦,这才能到盛京。

百姓不能伤,赵王守护百姓多年,断然不会做出伤害百姓的事。

可这样一来就多了许多桎梏,不忍伤百姓,那刀尖就是对着自己的。

可他如今已经被扣上乱臣贼子的帽子,从前赵王在朝声名赫赫,靠着军功多受百姓爱戴,如今给越朝带来战火,就多得百姓憎恨。

朝廷下令削藩,也是借着百姓的名头,藩王少受朝廷供奉,多的银子不就花在百姓身上。

像陈大人借钱,都是偷偷借的,萧秉承把银子借出去,就没想过被百姓记着好处。

甚至世家也愿意削藩,宗亲和世家并不和睦,赵王也不知此举有多少成算。

只是如今不反,日后也会被皇上逼得解甲归田,走投无路。功高震主,原来是这个震法。

这些事明光帝明白,赵王也明白。

明光帝也不想这个时候朝内起战事,但赵王反了,他不可能让忍开城门把忍迎到盛京。

除了让五万大军守城,明光帝还让人暗中宣扬赵王野心极大,早有意图谋反、斩了两位将军……种种事,弄得满朝上下人心惶惶。

明光帝继位以来,也算兢兢业业,勤于朝政,精于国事,又因不愿去后宫,在御书房的时间最多,甚至比先帝还要勤政,对百姓也费心极多。

又赶上先帝临死前惩治了不少贪官,他继位以来又风调雨顺,称得上国泰民安,朝野上下对他是赞不绝口。

虽然有这些功绩,但也有人看得出来,说皇上说赵王狼子野心,却丝毫不提让质子入宫、削藩之事。

不过一番手段下来,越朝倒有不少人说赵王食君之禄却不担君之忧,做忠君之事,仗着军功说反就反。

将西北十五万大军当作自己的私兵,实在有违人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