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冯保想:“除了风……(第2/3页)
“一条鞭法”刚开始推行,存在一些漏洞也在所难免。现在,开始实施“一条鞭法”的都是较为富庶的地区,偏僻的州县还未开始推行,何来火耗比正赋还高一说。
不合理之处,以后朝廷可以制定律法规避,但因此废黜“一条鞭法”,那就是因小失大。再说,“一条鞭法”为国库带来的收益显而易见,某些人为了一己私利,危言耸听,其心可诛。
大臣们吵不出个结果,只能等到明年夏征收再看看情况,若是火耗实在严重,朝廷就颁布禁令。
那时候,朱翊钧心里便有了计较。
银子需要融化了重铸,大明宝钞可不需要,凡是用宝钞缴纳赋税的百姓,该交多少就是多少,一分一厘的火耗都不需要。
若有官吏胆敢从这里面中饱私囊,一律严惩不贷。
还有,无论是官店还是皇庄,凡是与皇室、朝廷有钱财往来,皆不得拒收宝钞。
百姓随时可以用银两在官店兑换相应面额的宝钞,也可用宝钞兑换银两。
大明通宝(铜钱)的流通和使用,亦不受限制。
户部回去加班加点努力了好几日,制定出详细而完善的规章,择日颁布。
冯保关注了这件事的整个过程,感觉十分欣慰,在朱翊钧的敦促下,户部已经开始有了金融思维,建立起金融体系的雏形,这是大力发展工商业的基础。
当然,大力发展工商业还有一个前提。
春天到了,又是农忙时节。每年这个时候,朱翊钧都会频繁出宫,到京郊去逛逛,看着大家在田间忙碌,绿油油的稻田一望无际,总让他觉得,这就是大明的希望。
今年,他不仅自己去,他还拉着张若兰一起去。
张若兰身边有个小丫鬟,名叫春景,就是从京郊买回去的。后来她当了皇后,这个小丫鬟也跟着她进了宫。
这一年来,张若兰一直教春景识字读书,哪怕当了皇后,也未曾松懈对她的教育。
现在的春景虽然还不满十岁,却是与当初那个灰头土脸的村姑判若两人。
朱翊钧问她,要不要回家看看。春景摇头:“不看。”
朱翊钧惊讶道:“为何?”
春景说道:“他们得到了三两银子,从此以后,就没有我这个女儿了。”
朱翊钧又问:“那是在家里好,还是在宫里好?”
春景看向张若兰:“只要在小姐身边,到哪里都好。”
小丫头会说话,难怪张若兰喜欢她,培养闺秀一样培养她。
朱翊钧出门只带了张若兰,没带春景,带上春景,就暴露身份了。
所以,当他们路过春景家里的时候,发现他们家又添丁了,他父母也并不在意他这个女儿是卖了,还是嫁了。
都一样,嫁了还未必能有三两银子的彩礼。
短短一年时间,土豆就已经在京郊各处流行开来。这东西成熟周期短,产量高,耐寒耐旱,饱腹感强,吃法多种多样,不仅老百姓喜欢,京城里那些达官贵人也喜欢,种的人自然也多。
在京郊巡视两日,与老百姓闲聊,了解耕种情况。朱翊钧发现,即便没有天灾,即便收成还不错,除去各种赋税,百姓也仅仅只是填饱肚子而已,有些闲钱还要供孩子读书。
哪怕开始种植土豆,也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生产效率过低的问题,也没法像小时候,冯保和他说过的那样,把人口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去发现和学习别的科学。
于耕种方面,朱翊钧实在没有研究。他想到朝中官员也不个个都出生于官宦、地主家,也有普通农户家庭出生的。
于是,回宫之后,他就命吏部整理所有京官的资料,把曾经种过地的都挑选出来。
他每次出宫,就带上几个人,又找来村子里公认的种地种得特别好的农户,一起讨论。
其中就有他属实的那位老杨。
朱翊钧站在老杨家的田地旁边,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碌起来,老杨却不急。因为村里就那么几头牛,让别家先用,用完了,他再用。
冯保忽然问道:“你这田里都种什么?”
“种麦子。”
“除了麦子呢?”
“那边种了土豆。”
冯保问得更详细一些:“夏收之后,到播种宿麦之前呢?”
老杨笑道:“那能种啥呀,啥也不种,歇着。”
“歇着?”朱翊钧皱眉,他这天子活得还不如一块田地,他一年到头,常年无休,这田一年中竟然要休息好几个月,这像话吗?
他问老杨:“就不能种点儿别的?”
“别的?”老杨挠挠头,“种什么?”
朱翊钧回头,看着几个陪他巡视的官员:“问你们呢,还能种点儿啥?”
几人就算生于普通农户之家,为官之前,主要工作也是努力读书,全家供养他一个读书人,种地的经验非常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