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专家(第3/4页)
韩沉从焦局那里拿到了一些与邹兴源有关的企业资料,这些资料很全,邹兴源参与投资的所有企业都在表格上。
他这次负责的就是打生桩一事的调查,涉及到打生桩,那一般都是发生在大型建筑工地,比如桥梁,比如大型楼盘。
但这种事难度不小,因为打生桩时肯定有人被埋在这些建筑下边了,如果建筑已经建成了,正常人谁能找得出来那个生桩的位置在哪儿?
就算真找到了,难道还能把建筑给拆了?
与会众人也知道这件事有难度,谁上都不好找。这种时候就需要薛炽和罗裳这样的人了。
薛炽主动站出来,说:“韩队,我陪你去那几个工地走走吧,如果我不行,咱们可以再找增援。黄老板请的那位洪师傅就不错,他也在我们单位挂了名,邀请他他大概会出面,再不行还有别人呢。”
这件事韩沉还真得依赖薛炽这样的人,他心中暗想,罗裳大概也能办。但现在事情刚刚开始,他不希望罗裳介入这事太深,所以他连提都没提去请罗裳的事。
众人纷纷出发,散会时天早就黑透了。韩沉没有回山河路,直接开车和薛炽一起往汇川市的方向走。
吴奇去招待所暂住,他已顺利完成这次过来的任务,稍后再看看青州这边的熟人,再过两天就打算坐火车返家了。
第二天罗裳到诊所时,江少华也来了。
“你没事了?”罗裳瞧了他一眼。
“好了,发完汗再睡一觉就好利索了。今天还是我来做记录吧。”
江少华这次病得并不重,但他平时在诊室和罗裳坐得近,所以罗裳让他休息他就在宿舍里休息了,主要是怕他把罗裳给传染了。
众人做好准备后,很快迎来了这一天的患者。
“罗大夫,她是我大姨,她心律不齐,你帮她瞧瞧吧。”一个年轻小伙先过来,领着亲戚坐到了罗裳面前。
患者是个五十多岁的妇女妇女,她体型微胖,看着不精神。
得这种病的中老年人不少,罗裳看得太多了,略作检查和问诊,就开出了药方。
这位妇女戴着一副眼镜,留着及肩的头发,她拿到药方后,没有急着去抓药,先看了看。
那位街坊提醒她:“大姨,去抓药吧。”
年轻人想着看完病了,就把地方腾出来给下一位患者呗。这么多人等着,谁都想早点轮到自己。
那位妇女面带疑惑,又看了下罗裳让江少华代写的药方,非但没有站起来去拿药,还跟罗裳说:“罗大夫,这药……对吗?”
罗裳:……
“对不对你吃三天至五天就能看出来,要是对症你可以再来抓药。如果没有效果,你可以换个大夫,也可以再来找我,看看是否需要调整剂量。”
大多数患者和家属在罗裳这里都比较客气,也挺配合。但人多了就免不了遇到一些问题多甚至挑刺的。
对诊断和药方有疑问、想追根究底的也不是没有。
一般情况下,如果能简单地解释一下,罗裳会尽量耐着性子解释。
但这得看对方问到什么程度,态度如何,她每天要看那么多号,不可能给每个人都详细地解释用药原理。
那位街坊有点急了,他不敢跟长辈说重话,只好朝他大姨使眼色,然后道:“大姨,先试试呗,有用再来抓药。”
中年妇女仍不肯走,试图解释:“我不是那个意思,不是想给大夫添乱。我这病两年多了,犯病时持别难受,可就这个病,去了好几家医院,就是治不好,我着急。”
“上个月去五院,也是看的中医,没什么用啊。事后我查了下,书上写了,那位大夫开的炙甘草汤确实是治心脏病的,说治什么心动悸、脉结代的,这怎么就没效呢?”
罗裳心想,那个大夫治病无效,你也不能直接质疑我这个方子不对啊?
考虑到对方是患者,多次求医无果,难免着急上火,不容易是真的,她也能理解。
她就耐着性子说:“伤寒论记载的炙甘草汤确实能治这种病,但医圣写书时用的是竹简,语句特别简洁,能不写就不写,不够详尽,不同人对一些医理和药方的理解就存在偏差。”
“书上炙甘草汤记载的功能跟你说的确实一样,可治疗心动悸、脉结代。”
“但我们不能照搬,用之前可以分析下这个药方,这方子虽然叫炙甘草汤,但炙甘草只占三两。分量最重的是生地,为一斤。西汉时的一斤大概相当于现在的250克,当然咱们现在开药时一副药也不可能开这么重的份量。”
“麦冬的分量占第二位,是半斤,这两种药材量最大,明显是重要的,两者都更重补阴。患者如果用这个药方,这个人的舌体就会比较瘦,红而无苔。形体上,一般是偏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