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被带节奏了

有了前两次的经验,郝运不管是发传单,还是介绍电影都显得游刃有余。

他甚至用德语跟别人聊天。

语言天赋这方面,郝运也不比史小强好多少。

奈何他有系统外挂啊。

这里遍地都是外语属性,不管是服务生,还是行走的电影艺术家,都能爆出属性。

英语和德语是这里最常用的语言,偶尔还有法语。

他也不像史小强那样抗拒外语。

别说英语德语了,就算是日语他也愿意学。

万一哪天打过去了,人家哭着求饶的时候,你总要听得懂她说什么对吧。

《卡拉是条狗》在柏林大剧院首映,座位更多一些。

和郝运有关系的华夏电影人都来捧场了。

得益于评委会竹席考斯里克的大力推荐,并且亲自到场,郝运他们的电影放映的时候,大剧院座无虚席,有些晚到的观众和记者甚至要站着。

电影放映阶段,没有人中途离场。

一般都不会中途离场,除非电影有一些致命缺陷,比如人性、政治、种族等方面的话题有瑕疵。

但这种一般都没办法参加展映。

电影结束后,反响还算不错,素来吝啬的记者们给了它不到半分钟的掌声。

还有不少电影版权商对电影感兴趣。

总体来说电影被拿到柏林参展的目的是达到了,宣传的素材,海外版权啥的。

很多文艺片看似亏成狗,但其实真的不亏钱。

映后讨论中,有些西方记者过度诠释的提问让人摇头发笑,“影片中的狗是否暗喻了华夏普通人的生存状态?”

你特么的才是狗。

但是又觉得,有些人确实活得狗都不如。

别人要渲染没办法,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这么做,那边的媒体也有各种立场,观众也有自己的思维和头脑。

可惜葛大爷不在,大部分的话题都和葛大爷相关。

郝运最希望跟姜闻一起来,站在姜蜀黍旁边,肯定没那么多人无视他。

16号的时候,郝运跟着路学常一起参加了最后的颁奖礼。

电影节主席考斯里克在颁奖礼开始的时候,半开玩笑说的“战争就要爆发了,我们却在这里夜夜笙歌……”

说的是一拉可。

奖项的结果有些出人意料。

早前被媒体炒得天翻地覆,或是在电影节期间引起过各界广泛注意的若干影片,如《时时刻刻》、《大卫·盖勒的一生》等都无缘金银熊。

迈克尔·温特伯顿导演的《尘世之间》夺得金熊奖。

凭《时时刻刻》获最佳女演员银熊奖的明星们相对还算是为人所知。

只是不明白为什么今年的最佳女演员竟然颁了个群体奖。

梅丽尔·斯特里普、妮可·基德曼和朱丽安·摩尔同时问鼎,比起去年金鸡百花奖的“双黄蛋”事件,有过之而无不及。

所以,不管是国际大奖,还是国内小奖,其实都没啥区别。

都特么分蛋糕。

张益谋的《英雄》得的是阿尔弗雷德·鲍尔特别创新作品奖,这个虽然号称是银熊,但其实不是常规奖项,含金量极低。

难怪张益谋和李廉捷、梁超威、张蔓郁、章子姨等人一个也没留下来。

制片人帮忙领的奖。

估计早就知道获奖没啥希望了。

通过郝运这几天花蝴蝶似得各处找人练习口语,能够觉察到大家对《英雄》的不以为然。

大多数观众对导演的诗意全景表达敬意,认为声光明亮、功夫场面和风景画面夺人心魄。

但是一些影评家批评张对历史人物的展现不够批判。

他们觉得咱们的战争之王秦始皇不可能那么伟光正,骂张益谋是个“权力的卫道士”,是“一个没有原则的乐观主义者”。

郝运和不少人争论过。

他没吵赢,但是也不服输。

只能说,吵架练习口语针不戳。

今年新增的两个银熊奖项,“最佳电影音乐奖”颁给了塞内加尔的《布罗埃特太太》,“最佳艺术表现奖”颁给华夏导演李杨的《盲井》。

这部电影的质量不错,电影节主席考斯里克和论坛单元主席克里斯多夫当初都看中了它,并相当赞赏。

而电影节上的华夏人对它的态度是分化的。

有的人对电影中的一些刻意表示不赞同;而有的人则觉得它相当不错。

其实很多在国外拿奖的电影都是这样,必须给人看黑暗面,让人对华夏产生“误解”。

当然,这也是一件很难说清楚的事情,春晚的相声小品倒是只展现光亮面了,结果大家觉得它不够讽刺,失去了针砭时弊的立场。

手捧银熊,李洋感谢了他的父亲,因为是父亲带他第一次走进电影院;还感谢了他的母亲:“父亲死后,母亲没有被击倒,把我们养育大。”